11月 11, 2025

靶心不正即為罪:如何祛除邱壇(1/3)

 靶心不正即為罪:如何祛除邱壇(1/3)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出20:3-7


著者:叼著星光飛 2025-11-11

  1. 前言

“門徒們都很驚訝。 “這個人是誰?”他們問「就連風浪也聽從他的命令!”(太 8:27)這個人是誰?靈魂啊!要警醒,由於不了解耶穌基督,這一幕極可能發生在耶穌第二次來臨之時!我們有多少人小時候有過最喜歡的超級英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那些致力於拯救無助受害者的超人英雄的迷戀和啟發下長大的,他們始終表現出對正義的不懈和無私的追求。我們可能在漫畫書中讀過他們,在電視或電影中看過他們,並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我們知道這些虛構的男人和女人,如超人、神力女超人、蝙蝠俠、蜘蛛人、綠巨人、美國隊長、神奇四俠、鋼鐵人、X戰警、雷神索爾、復仇者聯盟——甚至還有首次亮相的金鋼狼無敵浩克漫畫系列。它們有什麼共同點?有趣的是,所有這些虛構的超人英雄都是由猶太人創作和出版的。犹太人活到今日認為的彌賽亞其實就是超級英雄。帶著舊亞當遺傳的罪文化來認識、理解、敬拜耶穌基督,這就是迷信。

那麼什麼是迷信?迷信superstitious是基督教的一個文化觀念,指人總是相信自我,相信經驗,相信知識,甚至於相信邪教、偶像。剛過去的疫情也一樣,迷信疫苗的人實際上是科學主義、意識形態的受害者。數據表明服用疫苗的人感染、死亡並非就少於未服用疫苗的人甚至更多。因此把人的科學作為救贖不外乎是崇拜人手做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主義了,這通常就是拜偶像,只是很隱蔽。

中文詞典定義迷信∶信仰鬼神等不存在的事物。並在該詞附後英文[superstition],很明顯,中文的迷信與英文的迷信完全是兩碼事甚至是相反的。事實上,中文迷信一詞源自於日文,而日文受到明治維新影響脫亞入歐後形成再輸入中國,因此迷信一詞還是歸因於歐洲基督教文化,最遠可以追溯到中古英語supersticion。在中國,數字 4、13是兇惡的,所有數字分陰陽、吉兇、五行、生肖、風水,認為666(代表撒旦)是好運,這些仍然大行其道。

在牛津英語詞典迷信的定義是“不合理或毫無敬畏,恐懼,對某事未知的,神秘的,或想像的,尤其是在宗教方面的信仰,宗教信仰或實踐基於害怕或無知;具體含義:非理性的宗教信仰或實踐;基於恐懼或無知的信條、顧慮、習慣等”。

理查德·韋伯斯特的迷信百科全書認為:“迷信是未知的非理性的恐懼”或盲目接受非理性的信念和做法,這些信念和做法並非基於知識或事實,而是源於無知、對未知的恐懼、對魔法或運氣的信念而產生的關於因果關係或信仰或實踐的錯誤觀念等同於迷信。由於對超自然、自然或上帝的迷信而產生的卑鄙態度也稱為迷信。有趣的是,在古典时期,superstitio 的意思是"过度恐惧 神"。

在西奈山,由於以色列人過度恐懼神,甚至於驚懼害怕聽到 神說話的聲音,出埃及記20:19:“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 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這就是過度恐懼神,這也是一種迷信,在反駁之前請看這節經文:“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作他們的 神。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 神,是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 神。出29:45-46

由於人的罪性導致懼怕 神、躲避 神,之後仁慈的 神答應了以色列人的要求:“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申18:18-19”這位先知就是耶穌基督!但是,現代多數以色列人仍然不認識彌賽亞,這得有多瘋狂,值得我們借鑒,以免錯過耶穌再臨時說:“這個人是誰?”(太 8:27)

現在,我們就從邱壇開始說起。“當那些日子,百姓仍在邱壇獻祭,因為還沒有為耶和華的名建殿。所羅門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只是還在邱壇獻祭燒香。王上3:2,3。

所羅門的這種做法不用猜測是無意的,因為當時還未有聖殿,但卻不像他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那樣親手為 神築壇,尤其是他的父大衛在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上親手為耶和華築一座壇,撒下24:18,後來聖殿就是在這個位置建的。他沒有親手築壇而是使用土著人的祭壇,儘管 神未責備他,但與後來聖殿建成後,以色列人仍然在土著人的宗教設施上獻祭敬拜神很難說沒有關係,之後發生結果是聖殿被毀。

這就是本文帶出的話題,基督徒必須親手築壇!決不能使用邱壇(老我), “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麼?林前3:16”。基督徒能不能用亞當文化來理解、認識 神甚至於敬拜神?邱壇就是亞當文化,如果不能,基督徒又如何祛除屬靈邱壇?那些使用老我(邱壇)而沒有親手築壇(心意更新而變化,罗12:2)的崇拜 神並不會悅納。

理性本是基督徒祛除邱壇的好方法,但是被天主教用力過猛,不幸被置於偶像地位。靶心不正即為罪,本文開創性應用超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哥德爾不完備定律,基於理性又超越理性,相當於新亞當文化,以幫助基督徒理解治死老我——祛除屬靈邱壇,站在理性之上又超越純粹的理性框架,親手築壇(保惠師主導),更好地對齊 神作為「自有永有」、永恆存在的真神。

#亞當文化 #迷信 #邱壇 #偶像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理性 #哥德爾 #信仰 #真理 #基督徒是神的殿 #基督教文化

  1. 以色列人使用“邱壇” 成為偶像崇拜的溫床

當那些日子,百姓仍在邱壇獻祭,因為還沒有為耶和華的名建殿。所羅門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只是還在邱壇獻祭燒香。王上3:2-3

「邱壇」(希伯來文:בָּמוֹת,bamot,意為「高處」)是以色列宗教和文化歷史中的重要現象,特別在舊約聖經中經常提及。它們是古代近東地區常見的宗教場所,通常位於山丘或高地,用於獻祭、燒香或進行其他宗教儀式。以下是有關以色列人使用邱壇的詳細歷史及其背景,特別針對所羅門時代的經文(《列王紀上》3:3)進行分析:


一、邱壇的起源與背景

  • 古代近東的宗教習俗

  • 邱壇並非以色列獨有現象。在迦南地、美索不達米亞和其他古代近東文化中,高地或人工搭建的平台常被視為與神明溝通的聖地,因其被認為更接近天上的神祇。

  • 迦南人(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前的原住民)在邱壇上敬拜諸如巴力、亞舍拉等神明,這些場所常伴隨祭壇、石柱(瑪斯巴,mazzeboth)或木偶(亞舍拉柱)。

  • 以色列的宗教背景

    • 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受到當地宗教文化的影響,部分人開始在邱壇上敬拜耶和華或其他神明,儘管耶和華明確要求在指定地點(如會幕或後來的聖殿)進行獻祭(參《申命記》12:2-14)。

    • 邱壇的使用反映了以色列宗教實踐中的「混合主義」(syncretism),即將耶和華崇拜與迦南宗教元素結合。


二、邱壇在以色列歷史中的角色

  • 士師時代(約公元前1200-1000年)

  • 在士師時代,中央宗教場所(如設在示羅的會幕)尚未完全統一,以色列各支派分散在迦南地,許多人選擇在當地的邱壇獻祭敬拜耶和華或外邦神明(參《士師記》6:25-26,基甸拆毀巴力邱壇)。

  • 邱壇在這一時期既是敬拜耶和華的場所,也常被用於偶像崇拜,顯示出以色列人宗教信仰的混亂。

  • 早期君王時代(約公元前1000-930年)

    • 大衛時期:大衛統一以色列,並將約櫃運至耶路撒冷(《撒母耳記下》6章),奠定了耶路撒冷作為宗教中心的基础。然而,邱壇仍然存在,因為統一的敬拜場所尚未完全建立。

    • 所羅門時期:《列王紀上》3:3提到:「所羅門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只是還在邱壇獻祭燒香。」這表明所羅門雖然忠於耶和華,但由於聖殿尚未建成(聖殿於所羅門在位第四年開始建造,參《列王紀上》6:1),他和其他以色列人繼續在邱壇敬拜。

  • 具體例子:所羅門在基遍的邱壇獻祭(《列王紀上》3:4),神在那裡向他顯現並賜予智慧。這表明在聖殿建成前,邱壇被視為敬拜耶和華的合法場所,儘管這種做法並非完全符合申命記的理想。

  • 然而,所羅門後期因迎娶外邦妃嬪,開始在邱壇為外邦神明(如摩洛、基抹)獻祭(《列王紀上》11:7-8),這導致他的信仰偏離,並為後來的分裂埋下伏筆。

  • 分裂王國時期(約公元前930-587年)

    • 北國以色列:邱壇成為偶像崇拜的中心,特別在耶羅波安一世建立金牛犢並在但和伯特利設立邱壇後(《列王紀上》12:28-31)。這些邱壇被視為背叛耶和華的象徵。

    • 南國猶大:猶大國的邱壇使用較為複雜。一些君王(如亞撒、約沙法)試圖拆毀邱壇(《列王紀上》15:14;《歷代志下》17:6),但未能完全根除。其他君王(如瑪拿西)則積極推廣邱壇上的偶像崇拜(《列王紀下》21:3)。

    • 邱壇在南國的持續存在反映了宗教改革的困難,地方性的宗教傳統根深蒂固。

  • 宗教改革時期

    • 希西家改革(約公元前715-686年):希西家徹底拆毀邱壇(《列王紀下》18:4),將敬拜集中於耶路撒冷聖殿,這與《申命記》的要求一致。

    • 約西亞改革(約公元前622年):約西亞進一步清除邱壇(《列王紀下》23:5-20),包括北國遺留的邱壇,並重申耶路撒冷聖殿作為唯一合法敬拜場所的地位。這被視為邱壇崇拜在猶大歷史中的終結。

  • 被擄與後被擄時期(公元前587年後)

    • 隨著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以色列人的宗教實踐轉向會堂崇拜,邱壇逐漸失去重要性。在後來的猶太教中,邱壇不再是合法的敬拜場所。


三、邱壇的宗教與文化意義

  • 正面的使用

  • 在聖殿建成前,邱壇為分散的以色列人提供了敬拜耶和華的場所,尤其是在會幕不夠便捷的情況下。例如,所羅門在基遍邱壇的獻祭得到了神的認可(《列王紀上》3:4-15)。

  • 邱壇的地理位置(高地)被認為有助於與神明建立聯繫,這在古代宗教中是普遍觀念。

  • 負面的影響

    • 邱壇容易與迦南的偶像崇拜混雜,導致以色列人偏離對耶和華的純粹信仰。例如,所羅門後期在邱壇為外邦神獻祭(《列王紀上》11:7)。

    • 《申命記》明確禁止在邱壇獻祭(《申命記》12:2-4),要求敬拜集中在耶和華指定的地點,這反映了邱壇與中央聖殿崇拜的緊張關係。

  • 神學反思

    • 邱壇的使用反映了以色列人宗教實踐的過渡性質。在聖殿建成前,邱壇是敬拜的臨時場所;但在聖殿建成後,繼續使用邱壇被視為不順服神的表現。

    • 邱壇的歷史也揭示了以色列人與周邊文化的互動,以及在信仰純潔性上的挑戰。


四、針對《列王紀上》3:3的具體分析

經文:「所羅門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只是還在邱壇獻祭燒香。」

  • 上下文

  • 這段經文出現在所羅門統治早期,描述他對耶和華的忠誠。他遵行大衛的律例,表明他延續了父親的信仰傳統。

  • 「只是還在邱壇獻祭燒香」並非直接批評所羅門的信仰,而是反映當時的歷史現實:聖殿尚未建成,邱壇仍是敬拜耶和華的常見場所。

  • 神學意義

    • 這句話顯示了所羅門信仰的複雜性。他對耶和華的愛是真誠的,但在敬拜方式上尚未完全符合申命記的理想(集中敬拜)。

    • 經文中的「只是」(希伯來文:רַק,raq)暗示了一種限制或不足,為後來所羅門偏離信仰(《列王紀上》11章)埋下伏筆。

  • 歷史背景

    • 在所羅門時代,邱壇的使用並未被視為完全錯誤,因為耶路撒冷聖殿尚未成為敬拜的中心。例如,基遍的邱壇被稱為「大邱壇」(《列王紀上》3:4),可能是當時重要的敬拜地點。

    • 然而,這種做法在後來的宗教改革中被重新評價,邱壇逐漸被視為不合神心意的場所。


五、總結

以色列人使用邱壇的歷史反映了他們宗教實踐的演變與挑戰:

  • 早期:邱壇是敬拜耶和華的臨時場所,尤其在聖殿建成前。

  • 分裂時期:邱壇成為偶像崇拜的溫床,與耶和華的純粹信仰相衝突。

  • 改革時期:邱壇被拆毀,敬拜集中於耶路撒冷聖殿,符合申命記的理想。

  • 所羅門的例子:他在邱壇獻祭反映了時代的過渡性質,但也預示了後來信仰偏離的風險。

邱壇的歷史不僅是宗教場所的變遷史,也是以色列人與神關係的縮影,揭示了信仰純潔性與文化適應之間的張力。

  1. 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溫床

你要謹慎,不可與你所去那地的居民立約,恐怕成為你們中間的網羅;卻要拆毀他們的祭壇,打碎他們的柱像,砍下他們的木偶。不可敬拜別神;因為耶和華是忌邪的神,名為忌邪者。【出34:12-14】

基督教中偶像崇拜的「溫床」相較於以色列邱壇的對應現象,我們需要從歷史、神學和文化角度分析,並考慮基督教的獨特背景。邱壇在以色列歷史中是具體的地理和宗教場所,容易與迦南偶像崇拜混雜,而基督教的偶像崇拜則更多表現為抽象或制度化的形式,因其信仰強調內在靈性而非特定地點。以下是詳細分析:


一、邱壇作為偶像崇拜溫床的特性

邱壇在以色列歷史中的問題在於:

  • 地點性:邱壇是高地或人工平台,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敬拜的焦點,容易與迦南多神教混合。

  • 混合主義:以色列人在邱壇上既敬拜耶和華,也常敬拜巴力、亞舍拉等外邦神明,導致信仰偏離。

  • 缺乏集中性:邱壇分散各地,違反《申命記》要求在耶路撒冷聖殿集中敬拜的原則。

  • 文化影響:邱壇崇拜受迦南文化影響,涉及石柱、木偶等偶像崇拜元素。

因此,邱壇的「溫床」特質在於其作為物理場所,促進了異教習俗的滲透和信仰的妥協。


二、基督教偶像崇拜的定義

基督教中的偶像崇拜(idolatry)不僅指敬拜有形雕像,也包括將任何事物置於上帝之上的行為(參《歌羅西書》3:5,將貪婪視為偶像崇拜)。新約強調內心忠誠,偶像崇拜可能表現為:

  • 物質主義:將財富、權力或成功置於信仰之上。

  • 自我中心:以個人慾望或榮耀取代對神的順服。

  • 錯誤的神學:將神扭曲為符合個人或文化偏見的形象。

  • 宗教形式主義:過分依賴儀式或傳統,忽略內心真誠的信仰。

與邱壇的具體地點不同,基督教的偶像崇拜更多是心態、行為或制度化的問題,而非單一的物理場所。


三、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溫床」

相較於邱壇,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溫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識別,這些是容易導致信仰偏離的環境、結構或文化現象:

  • 宗教形式主義與聖物崇拜

  • 類似邱壇的物理性:在某些基督教傳統(如天主教、東正教)中,聖像、聖物或聖殿可能被過分強調,導致信徒專注於外在形式而非內心敬拜。例如,聖像崇拜(iconodulia)在歷史上曾引發爭議(如8-9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

  • 問題:當信徒將聖像或聖物視為神聖力量的來源,而非指向神的符號時,可能陷入類似邱壇的混合崇拜。

  • 區別:與邱壇不同,基督教的聖像崇拜通常仍以基督或聖徒為中心,而非外邦神明,但過分依賴這些媒介可能削弱對神的直接信靠。

  • 世俗文化與物質主義

    • 類似邱壇的文化影響:現代社會的消費主義、個人主義和世俗價值觀類似於迦南文化對以色列的影響,誘導基督徒將財富、地位或娛樂置於信仰之上。

    • 具體表現

  • 「成功神學」(Prosperity Gospel):強調財富和健康為神祝福的標誌,可能使信徒將物質成功視為信仰的核心。

  • 社交媒體與自我崇拜:過分追求個人形象或認同,類似於邱壇上以自我為中心的崇拜。

  • 問題:這些文化現象分散了信徒對神的專注,類似邱壇分散了對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

  • 區別:邱壇是具體地點,而世俗文化是無處不在的意識形態,影響更廣泛且隱性。

  • 教會制度與權力結構

    • 類似邱壇的制度化問題:教會作為信仰團體,若過分強調權威、傳統或領袖的地位,可能成為偶像崇拜的溫床。例如,中世紀教會的某些做法(如贖罪券)將制度置於神之上。

    • 具體表現

      • 過分神化領袖:將牧師、教皇或神學家視為絕對權威,可能導致信徒將人置於神之上。

      • 宗派主義:將特定教派或傳統視為唯一真理,忽視聖經的普世教導。

    • 問題:這些結構可能使信徒偏離對神的直接忠誠,類似邱壇削弱了對耶和華的集中敬拜。

    • 區別:邱壇是地方性的,而教會制度的問題可能涉及全球性的組織或意識形態。

  • 個人化的信仰扭曲

    • 類似邱壇的混合主義:現代基督徒可能將基督教信仰與世俗哲學(如新時代運動、相對主義)混合,形成個人化的「靈性」,而非以聖經為基礎的信仰。

    • 具體表現

      • 選擇性信仰:只接受符合個人偏見的教導,忽略聖經的全面性。

      • 道德妥協:以「愛」或「包容」為名,淡化罪的嚴重性或神的公義。

    • 問題:這種混合主義類似於邱壇上將耶和華崇拜與迦南宗教混合,導致信仰的核心被侵蝕。

    • 區別:邱壇是公開的宗教場所,而個人化的信仰扭曲更隱秘,發生在個人內心或小群體中。


四、比較與反思


特徵

邱壇(以色列)

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溫床

形式

具體的地理場所(高地、祭壇)

抽象的心態、文化或制度(如形式主義、物質主義)

誘因

迦南文化的宗教習俗

世俗文化、個人慾望、教會傳統

表現

敬拜外邦神明或混合崇拜

物質崇拜、領袖崇拜、個人化信仰

影響

分散對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

分散對神的內心忠誠

解決方式

拆毀邱壇,集中聖殿敬拜(希西家、約西亞改革)

回歸聖經教導,內心悔改,拒絕世俗誘惑

神學反思

  • 邱壇的問題在於外在場所的誤用,而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溫床更多在於內心和文化的影響。耶穌在《約翰福音》4:21-24強調「真敬拜」不在特定地點,而在「心靈和誠實」,這使基督教的偶像崇拜更難察覺,因為它不局限於物理場所。

  • 基督教的「溫床」比邱壇更廣泛且複雜,因為現代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和全球化影響遠超古代迦南文化的範圍。


五、小節

基督教偶像崇拜的「溫床」相較於邱壇,不是單一的物理地點,而是多面向的文化、制度和個人現象,包括:

  • 宗教形式主義與聖物崇拜。

  • 世俗文化的物質主義與自我中心。

  • 教會制度的權力崇拜與宗派主義。

  • 個人化的信仰扭曲與混合主義。

這些溫床的共同點是分散信徒對神的專注,類似邱壇分散了對耶和華的敬拜。解決之道在於回歸聖經的教導,強調內心對神的真誠忠誠,並拒絕世俗與宗教形式主義的誘惑。這需要信徒個人和教會共同的警醒與改革,類似於以色列歷史中希西家和約西亞對邱壇的清除。


接下一篇靶心不正即為罪:如何祛除邱壇(2/3)之如何明白崇拜對象和如何藉助柏拉圖超越物理世界以認識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