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02, 2025

✞耶穌之道:自由救贖等次

 ✞耶穌之道:自由救贖等次

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赛61:1-2

  1. 引言

六年以前,主光照我,解密了不可能的中國基礎哲學系統,擱筆於《光明星中國:曆法之間》一文。但留下願景就是通過聖經研究逐步撰寫博客未公佈的網頁《耶穌之道:🐍»⚕️»✞,通過曆法、節期、文化、哲學、世界觀到人類正義,基督徒、自由人、奴隸導向耶穌之道,建立有神論世界觀,路徑是從自然和超自然中的經驗、理性(邏輯)、信心、正科學(驗證)、哲學、神學、有神論》。這主題一看就極具層級與次序,於我而言實在自不量力,於是放下它甚至是忘記它,專心投入讀經、研經。在六年後的年初寫自由釋義一,我懵然明白 神這幾年沒有放棄對我的護理,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忘記了的事,神不僅未責備,反而成就了我的願景。這事多麼美善、多麼奇妙,祂的愛長闊高深、祂的呵護不可測度:“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赛42:3”。

這幾年經過聖經版本歷史研究,我認定七十士譯本有強大的神諭,是大使命的預備。在博文《自由釋義:通向永恆的荊棘之路》,首次介紹 神降下神聖自由的次序“自由”的核心在於基督的救贖——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進入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目的是從古老的漢語空白的視角填補並理解聖經裡自由的豐富,但並沒有解讀,只是一筆帶過。因此,本文專為神聖自由的次序進行系統性介紹,並將神聖自由的次序取名為:自由救贖等次。“等次”取自於和合本诗篇110:4的傳統,以高揚自由的神聖性,捍衛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賜下的神聖自由,特別稱為自由救贖等次。

自由救贖等次符合聖經,它的呈現是我基於聖經(非和合本)自由主題研究、以色列歷史(參見罪律的紀念碑:聖殿被毀日Tisha B'Av)、美利堅合眾國歷史(參見《聖經造就美國》 作者Dr.Jerry Newcombe),並在 聖靈的帶領、啟示、護理、持續鼓勵下,歸納得以發現。

自由救贖等次的意義在於,任憑世界建立無神論、進化論的人間天堂、完全斷根宗教自由、完全沒有光的柏拉圖洞穴,至高的神“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赛9:6”已經徹底完胜世界、完胜柏拉圖洞穴,祂的百姓仍然在未經世界報導的各地各方讚美猶太-基督教大能的神、恩典的獨一真神,祂正在持續推進創世之先的救恩計劃,為一代又一代祂的兒女賜下戰勝死亡之神聖自由以榮耀祂。

因此,到今日,耶穌的使命宣告仍然在持續不斷進行中:“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而自由救贖等次完美的契合了這使命。因此我們宣告,自由天下無敵,任何世界上基督強大的敵人絕不可能消滅自由,自由與神悅納的人同在,直至天荒地老到永遠。因此自由救贖等次不僅是諾亞方舟更是超越諾亞方舟,可以穿行任何大洪水、大黑暗、大滅亡,直至通向天堂。榮耀歸於神,阿門。


自由救贖等次


“自由”的神學核心在於基督的救贖——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進入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


#聖經研究 #耶穌之道 #救恩論 #神聖自由 #自由救贖等次 #二條路徑 #現代漢語

  1. 希臘語“自由”詞族的三個核心詞的詞法、構成分析

希臘語中與“自由”相關的核心詞族主要圍繞詞根 eleuther-(源自印歐語根 h₁lewdʰ-,意為“成長、起身、屬於人民”),衍生出三個詞:動詞 ἀπελευθερόω(釋放)、形容詞 ἐλεύθερος(自由的)、名詞 ἐλευθερία(自由)。這些詞不僅共享詞源,還形成一種緊密的詞性-詞義組合,完美契合新約聖經的救贖敘述(例如,從罪中釋放、進入自由身份、最終永恆自由)。以下我將逐一分析其詞法(形態學,包括詞性、屈折變化)、構成(詞源與形成),並討論其他同義詞的存在性。分析基於古典希臘語詞典(如 Liddell-Scott-Jones)和新約希臘語資源(如 Strong's Concordance)。

這些詞屬於同一詞族,詞根 eleuther- 源自原始印歐語 h₁lewdʰ-,原意為“成長起來、起身站立”(象徵脫離束縛,成為獨立個體或“人民”成員,非奴隸)。這詞根在古希臘語中演化為政治、道德與哲學的“自由”概念,強調從奴役(δούλος, doulos)中脫離。

希臘語常用後綴衍生多詞性,這裡的自由三詞形成行動(動詞)→描述(形容詞)→狀態(名詞)的邏輯序列。

  1. ἀπελευθερόω (apeleutheróō) – 動詞(第一階段:釋放行動)

詞法(形態學):屬於第一屈折動詞(-όω 類型),現在時主動態基本形式為 ἀπελευθερόω。屈折變化包括:現在時(eleutheróō, 我釋放)、未來時(ap eleutherṓsō, 我將釋放)、完成時(ap eleutherṓthēn, 我已被釋放)。在新約中出現 7 次,常作及物動詞,強調主動的“鬆綁”或“免除”(如從債務、監禁或罪中)。

構成(詞源與形成):由前綴 ἀπό (apó)(“從...脫離”)+ ἐλευθερόω (eleutheróō)(“使自由”)組成。ἐλευθερόω 本身是從形容詞 ἐλεύθερος 的動詞化形式(添加 -όω 後綴,表示“使...成為”)。整體詞源追溯到 h₁lewdʰ-,原意“起身脫離”,引申為“解放他人”。例如,在古典希臘中用於釋放奴隸(manumission)。

  1. ἐλεύθερος (eleútheros) – 形容詞(第二階段:自由身份)

詞法(形態學):屬於第二-第三屈折形容詞(-ος, -η, -ον 類型),有陽性(eleútheros)、陰性(eleuthéra)和中性(eleútheron)形式。屈折變化豐富:主格陽性單數 eleútheros(自由的),與名詞搭配如 “ἐλεύθερος ἄνθρωπος”(自由人)。在新約中出現 23 次,常描述狀態,如“自由的靈魂”或“脫離束縛的”。

構成(詞源與形成):直接從原始希臘語 *eléutʰeros 衍生,無明顯前綴,是詞族的基礎形容詞。詞源 h₁lewdʰ- 強調“成長為獨立者”,在古希臘社會中指“公民自由”(非奴隸、非蠻夷)。這是整個詞族的“核心”,衍生其他形式。

  1. ἐλευθερία (eleuthería) – 名詞(第三階段:自由狀態)

詞法(形態學):屬於第一屈折名詞(-ία 類型),陰性單數,主格 ἐλευθερία、與格 ἐλευθερίᾳ。無複數常見形式(抽象概念),在新約中出現 11 次,常與道德或屬靈自由相關,如“基督裡的自由”。

構成(詞源與形成):由形容詞 ἐλεύθερος + 抽象名詞後綴 -ία (-ía) 組成,表示“...的狀態或品質”(常見於希臘語抽象概念,如 δόξα, doxa – 榮耀)。Ionic 方言變體為 ἐλευθερίη。詞源同上,強調“自由的持久權利”。

  1. 其他自由同義詞的存在性

古希臘語中,“自由”概念高度集中於 eleuther- 詞族,沒有另一個同等規模的同義詞群。這三詞幾乎涵蓋了所有相關用法(政治解放、道德自主、哲學狀態)。其他相關詞包括:

ἐξαπατάω (exapataō) 或 λύω (lyō):間接相關,如“解開”(lyō 意為鬆綁),但非核心同義(僅用於物理釋放)。

ἄδεσμος (adesmos):形容詞,“無束縛的”,但罕用且非主流。

在古典文獻中,無獨立詞族;拉丁語“libertas”(自由)借自希臘,但希臘本土無平行系統。

總之,沒有其他主要同義詞,這詞族獨佔“自由”語義域。

  1. 三種詞性、三種詞義、一個核心的“奇妙組合”原因及其與聖經的契合

這種組合不是偶然,而是希臘語(印歐語系)的典型衍生模式:從形容詞核心(描述本質)衍生動詞(行動化)和名詞(抽象化),反映概念的邏輯層級(誰/什麼 → 做什麼 → 成為什麼)。詞根 h₁lewdʰ- 的“起身成長”意象,提供統一核心:自由是從奴役中“起身”的過程。

語言學原因:希臘語後綴系統高效(-όω 動詞化、-ία 名詞化),允許單一詞根生成完整語義網,涵蓋動態(動詞:釋放行動,如罪中鬆綁)、靜態(形容詞:自由身份,如兒子地位)和本體(名詞:永恆自由狀態,如榮耀)。這避免冗餘,經濟表達複雜概念(如古希臘民主中的公民自由)。無其他同義詞強化了其獨特性,防止語義分散。

與聖經敘述的契合:這種組合“奇妙”地鏡射新約救贖等次,因為保羅等作者使用這些詞精準描繪救恩的漸進性:

  • 動詞 ἀπελευθερόω:強調上帝主動釋放(羅馬書 6:18:“從罪中得了釋放”),對應救贖起點,從罪奴役中脫離。

  • 形容詞 ἐλεύθερος:描述信徒新身份(約翰福音 8:36:“你們就真自由了”),中間階段,從奴僕轉兒子(加拉太書 4:7)。

  • 名詞 ἐλευθερία:指向終極狀態(加拉太書 5:1:“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永恆榮耀(羅馬書 8:21)。

這組合符合聖經的敘述邏輯:救恩不是靜止宣告,而是動態過程(以弗所書 2:8-10),從行動釋放到身份轉變,再到狀態完滿。希臘語的詞族設計彷彿“預備”了這種神學表達,讓保羅能用單一核心詞捕捉三維救贖,彰顯上帝智慧的奧妙(哥林多前書 1:27)。

  1. “自由救贖等次”的聖經依據

“自由救贖等次”基於基督救贖的核心,描述救恩的三個階段: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進入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這個等次在聖經中得到充分支持,它反映了上帝通過基督的救贖工作,使人從罪的奴役中解脫,獲得新生命,並指向終極的榮耀。這等次不僅在新約中得到直接闡述,還在舊約中以預表(types and shadows)和應許的形式預示,體現了聖經救贖論的連續性:舊約預備救恩,新約在基督裡實現它。以下我將擴展每個階段的舊約和新約依據,選取關鍵經文(引用和合本),並在最後證明等次的整體合理性。這擴展基於聖經的內在統一,強調基督為舊約救贖的中心(路加福音 24:27)。

  1. 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

這階段描述上帝主動從罪(或奴役)的捆綁中釋放人,舊約以歷史事件預表,新約則在基督的十字架上實現。這些經文論證了這階段的合理性:人類無法自救,唯有基督的救贖提供釋放,符合聖經的救恩論。

舊約依據

  • 出埃及記 6:6:“所以你要對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我必用伸展的手、和大刑罰,把你們從勞苦之地,就是埃及人的手裡救贖出來。’”
    這是上帝對以色列的應許,從埃及奴役中釋放,預表從罪的奴役中得贖(出埃及記作為舊約救贖的核心事件)。

  • 詩篇 111:9:“他為百姓預備了救贖,立了永遠的約;他的名為聖潔可畏。”
    這裡強調上帝的救贖行動,從罪與壓迫中釋放,連結到舊約的贖回主題。

  • 耶利米書 31:11:“因為耶和華贖回了雅各,從比他更強的敵人手中贖回他們。”
    預言從巴比倫 captivity 中的釋放,象徵從罪的權勢中解脫。

新約依據:這個階段強調基督的救贖使信徒從罪的權勢和定罪中被釋放出來。聖經多次描述這一釋放為上帝主動的恩典工作,解決了人類因原罪墮落的無力狀態。

  • 以弗所書 1:7:“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恩典的豐富。”
    連結舊約贖回到基督的寶血,實現完全的釋放。

  • 羅馬書 6:18:“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就作了義的奴僕。”
    這裡保羅明確指出,信徒通過與基督聯合,從罪的奴役中被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的希臘文根源)。這論證了等次的起點:救贖不是人的努力,而是基督十字架的功效,使人脫離罪的捆綁。

  • 加拉太書 5:1:“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
    保羅警告信徒勿回歸律法的奴役,強調基督的救贖帶來真正的釋放。這支持等次的合理性,因為它將釋放視為救恩的基礎,避免了人本主義的誤區。

  • 約翰福音 8:36:“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
    耶穌親自宣告,這釋放是神聖權柄的結果,證明等次符合基督的教導:自由從基督的救贖開始。

  1. 進入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

釋放後,信徒獲得新身份——上帝的兒女或聖民,舊約以以色列的選民身份預表,新約在基督裡賦予屬靈兒子身份。

舊約依據:

  • 出埃及記 19:5-6:“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為全地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
    西奈之約賦予以色列新身份,從奴僕轉為聖潔子民,預表信徒在基督裡的自由身份。

  • 以賽亞書 43:1:“雅各啊,創造你的耶和華,以色列啊,救贖你的那位如今這樣說:‘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
    上帝宣告以色列為“屬我的”,強調新身份的歸屬與自由。

  • 何西阿書 2:23:“我必撒種給你,使你人數增多,我又要向你施恩;你素來不蒙憐憫的,我必加恩給你;素來不屬我的民,我必說:‘你是我的子民。’”
    預言從外邦奴役中轉為上帝子民的身份。

新約依據:釋放後,信徒獲得新的身份——在基督裡的自由人,不再受罪或律法的壓迫,而是成為上帝的兒女。這階段強調救贖的當下果效,信徒在今生即可體驗部分自由。這些經文證明這階段的合理性:自由身份不是暫時的,而是基於基督的義和聖靈的內住,與聖經的稱義和重生教義一致。

  • 羅馬書 8:2:“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
    保羅描述信徒的新身份:脫離罪死的律法,進入聖靈的自由。這直接對應ἐλεύθερος,論證等次的連貫性——釋放導致身份轉變。

  • 加拉太書 4:7:“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
    這裡強調信徒從奴僕轉為兒子的身份,享有繼承的自由。這支持等次的合理性,因為它將自由視為關係性的轉變,而非抽象概念。

  • 哥林多後書 3:17:“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哪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保羅指出,聖靈帶來內在自由,使信徒能面對上帝而不蒙羞。這經文強化等次:新身份是聖靈工作的結果,確保救恩的持續性。

  1. 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

這階段指向救贖的完滿,舊約以安息和彌賽亞國度預表,新約在復活與新天新地中實現。

舊約依據:

  • 以賽亞書 25:8:“他已經吞滅死亡到底。主耶和華必擦去各臉上的眼淚,在遍地上除滅他的百姓的羞辱,因為這是耶和華說的。”
    預言從死亡與羞辱中進入永恆自由的榮耀。

  • 申命記 12:9-10:“因為你們到如今還沒有進入耶和華你們神所賜的安息,就是他所賜你們為業之地。”
    應許進入“安息之地”,預表永恆的自由安息。

  • 以賽亞書 61:1:“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叫我傳好信息給謙卑的人……宣告被擄的得釋放,被囚的出監牢。”
    彌賽亞預言最終的釋放與永恆自由(耶穌在新約引用此經)。

新約依據:等次的最終階段指向救贖的完滿:信徒在基督再來時進入完全的自由,脫離一切朽壞,享受永恆的榮耀。這強調救恩的終末論向度。這些經文證明這階段的合理性:永恆自由是上帝應許的實現,與聖經的復活和永生教義相符。

  • 羅馬書 8:21:“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
    保羅預言萬物將與信徒一同進入自由的榮耀。這論證ἐλευθερία的合理性:救贖不僅個人化,還涵蓋宇宙的恢復。

  • 啟示錄 21:4:“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
    約翰的異象描述新天新地中的永恆自由,無罪、無痛。這支持等次的終點:救贖的目標是完全的釋放,符合聖經的盼望論。擴展以賽亞書 25:8,描述永恆自由的新天新地。

  • 彼得後書 1:4:“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慾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彼得強調信徒將參與神的性情,進入永恆自由。這經文強化等次的合理性,因為它將自由視為救恩的巔峰。

  • 希伯來書 4:9-10:“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樣。”

連結舊約安息到基督裡的永恆完成。

  1. 等次的證明:舊約與新約的連貫性

這個等次的合理性可從聖經的整體敘述證明:

  • 預表與實現(Typology):舊約的出埃及(釋放)、西奈之約(新身份)和應許之地(永恆自由)是基督救贖的預表,新約在耶穌身上實現(如希伯來書 9:15,將舊約贖回連結到新約的永遠救恩)。這證明等次不是強加的,而是聖經內在邏輯的反映(加拉太書 3:24:“律法是引我們到基督那裡的師傅”)。

  • 救恩的動態過程:舊約強調上帝的主權釋放(申命記 7:8),新約擴展為個人與宇宙的自由(羅馬書 8:19-21),證明等次捕捉了救贖的漸進性,從歷史事件到屬靈完滿。

  • 神學一致性:它反對片面解讀(如僅舊約律法主義或僅新約靈恩主義),整合恩典(以弗所書 2:8-9)和應許(耶利米書 31:31-34),證明救贖的核心是基督的自由恩賜。

這個擴展強化了等次的聖經根基,讓它更適用於靈命應用。

  1.  “自由救贖等次”與救贖論歷史發展的比較

“自由救贖等次”(從罪中釋放 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進入自由身份 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享受永恆自由 ἐλευθερία)作為一個三階段動態模型,強調基督救贖的恩典如何逐步釋放信徒脫離罪的奴役、賦予新身份,並指向終極榮耀。它不僅根植於聖經(如前述舊約預表與新約實現),還能與基督教救贖論(soteriology)的歷史發展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救贖論的歷史演變反映了文化、危機與神學辯論的影響,從早期教會的整體癒合觀,到中世紀的法律滿足論,再到改革與現代的恩典焦點。

以下,我將按歷史時期比較等次與救贖論的交會點,突出相似性、差異與等次的獨特貢獻。比較基於關鍵人物與階段,聚焦罪、恩典與救贖的觀點。

  1. 早期教會時期(1-5世紀):從使徒到教父的癒合與釋放焦點

救贖論發展:使徒時期(如保羅、約翰、彼得)強調救贖為恩典的禮物,通過信心脫離罪的普遍奴役(羅馬書 3:23-24),回應猶太-外邦衝突與諾斯底異端。罪視為律法下的失敗,恩典則是基督的忠信(pistis Christou)帶來釋放。
東方教父(如愛任紐、亞他那修)發展“重述論”(recapitulation)和“神化論”(theosis),救贖為全面癒合:基督重演亞當的順服,從罪的腐敗中恢復人性。
西方(如奧古斯丁)轉向法律視角,原罪傳染全人類,恩典為不可抗拒的預定,釋放被罪捆綁的意志。

與等次比較

  • 相似:愛任紐的重述論隱含三階段(基督道成肉身:釋放起點;順服生活:新身份;復活:永恆恢復),與等次的動態過程呼應。

奧古斯丁的“恩典自由等次”對應第一、二階段:罪奴役意志(ἀπελευθερόω的反面),恩典釋放並賦予預定兒子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

  • 差異:早期更強調整體轉化(theosis),而等次突出“自由”作為救贖的核心詞彙(希臘文 ἐλευθερία),填補了對終末自由的明確連結。

  • 等次貢獻:驗證早期救贖的漸進性,避免諾斯底式的二元論,將釋放視為恩典的起點而非終點。

  1. 中世紀時期(5-15世紀):法律滿足與道德影響的張力

救贖論發展:受羅馬法與封建榮譽影響,安瑟倫的“滿足論”(satisfaction theory)視罪為對上帝無限榮譽的冒犯,基督的死提供無限補償,恩典通過教會聖禮中介。阿伯拉爾的“道德影響論”則強調基督之愛激發悔改,救贖為主觀轉化。後期危機(如黑死病)引發質疑,瓦爾多、威克里夫與胡斯推動個人信心與聖經權威,反對贖罪券與教會中介。

與等次比較

  • 相似:安瑟倫的滿足論有三階段結構(罪的破壞:第一階段;基督補償:第二階段;和好恢復:第三階段),類似等次的釋放-身份-永恆。
    預改革聲音(如胡斯)強調從教會奴役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通向個人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

  • 差異:中世紀過度強調客觀債務與聖禮,忽略等次的“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作為終末盼望;等次更注重恩典的內在動態,而非外在滿足。

  • 等次貢獻:提供批判工具,驗證中世紀救贖的法律偏頗(如忽略第二階段的內在新生命),並連結預改革對自由的呼求,預示宗教改革。

  1. 宗教改革與後改革時期(16-18世紀):恩典唯獨與預定的轉向

救贖論發展:路德主張“唯信稱義”(sola fide),罪使人無法自救,恩典為上帝宣告的義。
加爾文發展“刑罰替代論”(penal substitution),強調全然敗壞與不可抗拒恩典,三階段預定(敗壞-選召-堅忍)。安浸信徒強調信徒浸禮的自由,從強制信仰中釋放。
後改革(如清教徒)系統化TULIP,強調聖徒堅忍作為永恆保證。

與等次比較

  • 相似:加爾文的預定等次直接對應三階段:罪奴役(ἀπελευθερόω的反面);恩典選召賦予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堅忍通往永恆(ἐλευθερία)。
    安浸信徒的浸禮三階段(公民儀式-個人告白-社群自由)強化第二階段的身份轉變。

  • 差異:改革強調法律宣告(稱義),而等次在強調稱義上更平衡內在更新(重生)與外在釋放;後改革偶爾忽略終末自由的宇宙維度。

  • 等次貢獻:擴展改革救贖的“自由”元素(如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中的基督徒自由),驗證TULIP的連貫性,並彌補對永恆階段的強調。

  1. 現代時期(19世紀至今):多元主義與全球擴展

救贖論發展:啟蒙與自由主義挑戰傳統(如叔本華的道德轉化),福音派(如衛斯理)強調全然成聖與自由意志。
天主教(如馮·巴爾塔薩爾)整合東西方,強調普世救贖;新正統(如巴特)重申恩典主權。
當代包括靈恩運動的體驗自由與後殖民主義的解放神學(從壓迫中釋放)。

與等次比較

  • 相似:衛斯理的“三重恩典”(預備-稱義-成聖)類似等次的三階段,強調從罪中釋放到永恆自由。
    解放神學的“釋放”焦點對應第一階段,回應現代奴役(如種族主義)。

  • 差異:現代多元觀(如普救論)淡化等次的獨特性(唯基督),而等次的希臘詞根提供聖經錨定,避免主觀化。

  • 等次貢獻:在全球化中、多元化、極權專制中驗證救贖的普世性(如新比根的使命神學),並批判現代偏差(如忽略永恆階段的末世論)。



總結,這就是耶穌之道——自由救贖等次,來自於基督化希臘語的自由詞族經過1900多年福音傳播,終於三合一接入現代漢語的一分三,從而祝福曾經尋找長生不老藥的中國,祝福八字裡有耶穌記號的中國人。自由救贖等次這絕不是取代救恩論而是補充,這從神賜下的自由,在我們走天路歷程時,高舉五獨,可以常得安慰、常得警醒、常得信心、又常得敬虔,勝過世上一切事物,最終成聖,成為 神悅納的人。唯獨神榮耀,阿門




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启21: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