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之道:真信仰必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試用自由救贖等次與整全福音分析加爾文的救恩論
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神,並無別神;我是 神,再沒有能比我的。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赛46:9-10
前言
加爾文的救恩論可能不一定都很熟悉,但是“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一定聽說過,充滿爭議甚至是質疑,也是中國教會最大的爭論議題之一,包括許多改革宗弟兄也不太願意深談。本文討論的是加爾文的救恩論,順便也談一談這個議題,並通過自由救贖等次來梳理救恩論。不得不提是,本文看點是開創性把整全福音置於救恩論之前來討論,信息量巨大。一定要看到最後,包括我自己寫畢後,沉重的十字架一下子輕省下來。主耶穌基督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30”是真的,有信仰追求的朋友們可能會得到很大的啟發。靠主得勝,阿門
關鍵詞:#加爾文 #救恩論 #因信稱義 #重生 #成聖 #真信仰 #聖徒堅忍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整全福音 #自由救贖等次
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第一階段:因信稱義
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既是這樣,那裡能誇口呢?沒有可誇的了。用何法沒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麼?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有古卷:因為)我們看定了:人稱義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3:19-28】
加爾文的“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與他的救贖框架密切相關,並可以融入三階段救贖等次——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賦予信徒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在加爾文的神學中,因信稱義是救贖的核心教義之一,與重生、成聖等概念共同構成了救恩的完整圖景。以下分析因信稱義如何嵌入這一框架,並闡述其在加爾文思想中的角色。
1. 因信稱義與“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
關係:因信稱義是信徒從罪的罪咎和刑罰中被釋放的法律基礎。加爾文認為,稱義是上帝在基督裡宣告信徒為義的行為,這種宣告使信徒脫離罪的定罪(羅馬書 8:1:“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這與救贖框架中的第一階段“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相呼應,因為它解決了罪的法律後果。
加爾文的觀點: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11, Section 1)中,加爾文定義稱義為“罪得赦免和基督之義的歸算”,強調這是上帝白白的恩典,通過信仰接受,而不是靠行為功勞。這一階段的重點在於罪人與上帝和好的起點,脫離了罪的奴役和咒詛。
2. 因信稱義與“賦予信徒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
關係:因信稱義不僅是罪咎的赦免,還賦予信徒一個新的身份——在上帝眼中被視為義人。這與救贖框架中的“賦予信徒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直接相關,因為信徒因基督的義被歸算(imputation),獲得了自由的地位,不再受律法的定罪或罪的壓迫。
加爾文的觀點:加爾文強調,稱義與重生雖然同時發生,但功能不同:稱義是外在的宣告(法律地位的改變),而重生是內在的更新(生命本質的改變)。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11, Section 4)中,他說:“我們因信與基督聯合,祂的義成為我們的義。”這種新身份使信徒在今生享有良心的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能夠坦然地面對上帝,這正是ἐλεύθερος的體現。
3. 因信稱義與“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
關係:因信稱義為信徒最終的救贖和永恆自由奠定了基礎。加爾文認為,稱義是救恩的保證(assurance of salvation),使信徒確信他們在基督裡已被接納,並將在末日進入完全的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雖然稱義本身在今生一次性地完成,但其果效指向永恆,與救贖框架的終極目標一致。
加爾文的觀點: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5)中,加爾文論述復活與永生時提到,因信稱義的信徒將在基督再來時完全實現救贖,包括身體的復活和靈魂的榮耀。這意味著稱義不僅是當下的釋放和新身份,還預示了將來的完全自由。
4. 因信稱義在救贖等次中的角色
加爾文的因信稱義貫穿整個救贖等次,並作為其基礎和支柱:
ἀπελευθερόω(從罪中釋放):稱義解決了罪的罪咎,使信徒從律法和死的權勢中被釋放。
ἐλεύθερος(自由身份):稱義賦予信徒基督的義,確立了他們作為上帝兒女的自由身份。
ἐλευθερία(永恆自由):稱義保證了信徒的救恩,使他們有盼望進入永恆的自由與榮耀。
5. 與重生的區別與聯繫
加爾文特別強調,因信稱義與重生雖然密切相關,但不可混淆:
稱義是上帝的宣告(forensic act),關乎地位的改變,外在且一次完成。
重生是聖靈的更新(transformative act),關乎生命的改變,內在且持續進行。 然而,兩者共同服務於救贖的目的:稱義提供了法律上的釋放和新身份(ἀπελευθερόω 和 ἐλεύθερος),而重生則實現了生命的更新,為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預備信徒。
自由反抗者:魔鬼也信,卻不能因信称義
加爾文神學中“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的一個重要議題:如果魔鬼也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如馬可福音 1:24 和雅各書 2:19 所示),為什麼它們不能因信稱義?加爾文的神學如何在這一點上保持自洽?以下將根據加爾文的思想,特別是他的《基督教要義》和相關聖經解釋,來回答這個問題。
1. 加爾文對“信”(Faith)的定義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中對“信”有一個明確且細緻的定義。他認為,真正的信仰不僅是對事實的認知(notitia)或理智上的同意(assensus),還必須包括個人的信靠(fiducia)——即將自己完全交托給基督,並接受祂的救贖。這種信仰是聖靈在人心中動工的結果,伴隨著悔改和生命的更新。
魔鬼的“信”:魔鬼確實知道並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雅各書 2:19:“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兢。”)。然而,這種“信”僅停留在認知和同意的層面,缺乏信靠和順服。加爾文會說,魔鬼的“信”是冷冰冰的知識,而不是救贖性的信仰。魔鬼並未將自己交托給基督,反而與上帝為敵,因此這種“信”無法帶來稱義。
2. 稱義的對象與目的
加爾文認為,因信稱義是上帝救贖計劃的一部分,專為人類設計,而非適用於墮落的天使(如魔鬼)。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11)中,他強調稱義是基督為人類的罪所付上的贖價(羅馬書 5:18-19),通過信仰將人與基督聯合,使人得以被上帝接納。
魔鬼的排除:魔鬼並非救贖的對象。加爾文的神學依據聖經(如希伯來書 2:16:“祂並不救拔天使,乃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認為基督的救贖工作是為了人類,而不是墮落的天使。魔鬼的“信”不具備救贖的資格,因為它們的墮落已被上帝定罪(約翰福音 16:11),且沒有為它們預備救贖的恩典。
3. 信仰與行為的統一
加爾文強調,真正的信仰必然結出果子,與生命的改變(重生和成聖)相伴。他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 Section 8)中說:“信仰若無行為,就不能稱為真信仰。”雖然稱義不依賴行為,但真信仰會自然產生順服上帝的行為。後續將深入討論。
魔鬼的反叛:魔鬼雖然知道耶穌的身份,卻持續反叛上帝,毫無悔改或順服的意願。這種“信”與加爾文所說的救贖性信仰截然相反,因此無法使魔鬼稱義。相反,魔鬼的知識反而加重了它們的罪責,因為它們明知真相卻選擇悖逆。
4. 上帝的主權與預定論
加爾文的預定論(predestination)也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自洽的解釋。他認為,稱義的恩典是上帝按照祂的主權旨意賜給被揀選的人(以弗所書 1:4-5)。魔鬼並未被納入這救贖的揀選之中,它們的命運早已在上帝的審判中確定(彼得後書 2:4:“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陰間”)。
自洽性:在加爾文的框架下,魔鬼不能因信稱義並不矛盾,因為救贖的恩典從未延伸到墮落的天使。信仰本身雖是稱義的工具,但其效力取決於上帝的主權旨意和基督救贖的適用範圍,而魔鬼被排除在外。
5. 救贖等次中的一致性
自由救贖等次(ἀπελευθερόω、ἐλεύθερος、ἐλευθερία),加爾文的因信稱義適用於人類的救贖過程:
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人類因信稱義,從罪的罪咎中被釋放;魔鬼無此恩典。
賦予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信徒因信仰與基督聯合,獲得新身份;魔鬼無此資格。
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稱義保證信徒的永恆救贖;魔鬼被定罪,無此盼望。
魔鬼的“信”無法進入這一等次,因為它缺乏救贖性信仰的要素,且不在上帝救贖計劃的範圍內。
因此,加爾文的神學在“魔鬼也信卻不能稱義”的問題上是自洽的。他區分了魔鬼的認知性“信”與人類的救贖性信仰,並強調稱義的恩典僅適用於上帝揀選的人類,而非墮落的天使。魔鬼的“信”缺乏信靠、悔改和順服,且它們被排除在救贖計劃之外,這與加爾文的因信稱義、預定論和救贖框架完全一致。
進入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第二階段:重生
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尼哥底母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豈能再進母腹生出來嗎?」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我說:『你們必須重生』,你不要以為希奇。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尼哥底母問他說:「怎能有這事呢?」耶穌回答說:「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還不明白這事嗎?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我們所說的是我們知道的;我們所見證的是我們見過的;你們卻不領受我們的見證。我對你們說地上的事,你們尚且不信,若說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從天降下、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裡面得永生)。「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约3:3-18】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他的神學體系中對“重生”(regeneration,或稱新生)有著詳盡的論述,特別是在《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中。重生是加爾文救贖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信仰、稱義和成聖密切相關。以下將根據加爾文的觀點,梳理他關於重生的核心思想,並盡可能簡明扼要地展開。
1. 重生的定義與必要性
加爾文認為,重生是上帝通過聖靈在罪人心中所施行的一種超自然工作,使人從靈性死亡中復甦,獲得新生命。他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3)中寫道:“重生是靈魂的更新,使人從罪的奴役中被釋放,得以活在上帝的義中。”他強調,人類因原罪墮落,意志完全敗壞(total depravity),無法憑自己轉向上帝,因此重生是救恩的必要起點。
加爾文常引用聖經支持這一觀點,例如約翰福音 3:3:“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他認為,重生不是人的功勞,而是上帝單方面的恩典,通過聖靈與福音的結合實現。
2. 重生與信仰的關係
在加爾文的神學中,重生與信仰(faith)密不可分。他認為,重生是上帝賜予信仰的能力,使人能夠接受基督的救贖。《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3, Section 1)中,他說:“信仰是由重生而來的果實,而重生是信仰的根源。”這意味著,聖靈先在人心中動工,使人悔改並相信福音,而信仰則是重生的外在表現。
與此同時,加爾文區分了重生和稱義(justification):稱義是上帝在基督裡宣告信徒為義,而重生是內在生命的更新,兩者雖同時發生,卻有不同的功能。
3. 重生的過程與成聖
加爾文的重生觀不僅限於救恩的起點,他將其視為一個持續的過程,與成聖(sanctification)緊密相連。他認為,重生包括兩個方面:
悔改(repentance):人因聖靈的感動,認識自己的罪並轉向上帝。
靈魂的更新(renewal):人的意志、情感和行為逐漸被聖靈改變,效法基督的樣式。
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3, Section 9)中,他說:“重生是一個漸進的工作,貫穿信徒一生,直到完全成聖。”這意味著,重生不僅是瞬間的轉變,更是信徒在今生不斷被聖靈更新、脫離罪性的過程。
4. 重生的表現
在加爾文的救贖框架中,“摒棄老我”和“獲得新生命”是重生過程的具體表現,並可以對應到三個階段(ἀπελευθερόω、ἐλεύθερος、ἐλευθερία)。以下我將這兩個概念分別融入框架中進行分析:
1. 摒棄老我
“摒棄老我”對應於“重生使人從罪的奴役中被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這一階段。
解釋:加爾文認為,“老我”(old self,或稱舊人)是指人墮落後被罪捆綁的本性,這種本性傾向於悖逆上帝,無法自救。重生的起點是聖靈的工作,使人悔改並與基督聯合,從而將“老我”釘在十字架上(參考羅馬書 6:6:“我們這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這正是從罪的奴役中被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的過程。
加爾文的觀點: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3)中,他提到悔改是重生的第一步,涉及“棄絕舊生命”,即摒棄老我的罪性支配,讓聖靈開始更新人的內心。
2. 獲得新生命
“獲得新生命”主要對應於“賦予信徒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並指向“為將來的完全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奠定基礎”。
解釋:加爾文認為,重生不僅是脫離罪的捆綁,更是賦予信徒一個新的屬靈身份——在基督裡成為“新人”(new self)。這新生命使信徒得以活出自由(ἐλεύθερος),不再受律法咒詛或罪的壓迫,而是成為上帝的兒女(參考以弗所書 4:24:“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同時,這新生命是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的開端,信徒在今生開始體驗,並在將來完全實現。
加爾文的觀點: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7)中,他談到重生帶來的新生命是基督徒成聖的基礎,這種新身份讓信徒能夠自由地服事上帝,並在今生逐步朝向完全的榮耀前進。
3. 在救贖等次中的位置總結
摒棄老我 → 從罪的奴役中被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這是重生的起點,舊人被治死,罪的權勢被打破。
獲得新生命 → 賦予信徒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與為將來的完全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奠定基礎:這是重生的果效與目標,新人得以活出自由,並指向終極救贖的完成。
4. 框架整合
在加爾文的救贖觀中:
ἀπελευθερόω(從罪中釋放):摒棄老我,脫離罪的奴役。
ἐλεύθερος(自由身份):獲得新生命,成為基督裡的新人,享有屬靈自由。
ἐλευθερία(永恆自由):新生命的持續成長與最終完滿,指向永恆的榮耀。
因此,“摒棄老我”屬於第一階段(ἀπελευθερόω),而“獲得新生命”跨越第二階段(ἐλεύθερος)並指向第三階段(ἐλευθερία),體現了重生既是瞬間轉變又是終身過程的特性。
5. 重生的果效
加爾文強調,重生的果效在信徒的生命中是顯而易見的。重生的人會展現出屬靈生命的特徵,例如:
對上帝的愛與順服。
對罪的恨惡與抗拒。
在生活中結出聖靈的果子(加拉太書 5:22-23)。
他認為,這些果效並非救恩的條件,而是重生必然帶來的結果,證明上帝的恩典真實地臨到個人。
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第三階段:因真信仰成聖
從今以後,我不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我往你那裡去。聖父阿,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現在我往你那裡去,我還在世上說這話,是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我已將你的道賜給他們。世界又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作:脫離罪惡)。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你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约17:11-19】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提到的“信仰若無行為,就不能稱為真信仰”與雅各書 2:17“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之間的關係。這兩者看似相似,但背後的語境和神學意圖有所不同。以下我將分析加爾文的觀點與雅各書的區別與聯繫,並解釋它們如何在加爾文的神學中協調一致。
1. 語境與重點的不同
雅各書 2:17 的背景
雅各書 2:17(“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出現在雅各反對一種空洞的、僅停留在口頭上的信仰的語境中。雅各強調,真正的信心必須通過行為顯明其生命力,否則這種“信心”是死的、無用的(參見雅各書 2:14-26)。他舉例說,即使魔鬼也相信神是一位(雅各書 2:19),但這種“信”毫無救贖價值,因為它不伴隨愛與順服。雅各的重點是:行為是信心的證據,沒有行為的信心如同死屍,缺乏屬靈生命。加爾文的觀點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 Section 8)中說:“信仰若無行為,就不能稱為真信仰。”他的語境是捍衛“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 by faith alone)的教義,同時回應那些誤解這教義為“只要相信就好,行為無關緊要”的批評。加爾文強調,真正的信仰(true faith)必然產生行為,行為是信仰的果子,而非稱義的條件。他試圖表明,因信稱義並不否定行為的重要性,而是將行為置於信仰的自然結果之中。
2. 神學意圖的區別
雅各書的意圖
雅各的論述更偏向實踐性,針對當時教會中可能存在的虛假信心。他關注的是信徒的生活見證,警告那些自稱有信心卻無行為的人,他們的信仰可能是虛假的。雅各書 2:17 的“死的信心”指的是缺乏生命力的信仰,無法證明其真實性。加爾文的意圖
加爾文的神學意圖系統化了,試圖在“因信稱義”與“成聖生活”之間建立平衡。他明確區分稱義(justification)和成聖(sanctification):稱義是上帝基於基督的義宣告信徒為義,完全靠恩典和信仰;成聖則是聖靈在信徒生命中持續更新的過程,必然伴隨行為。加爾文說“信仰若無行為,就不能稱為真信仰”,是要強調真信仰的本質——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果效的。
3. 關鍵區別
語氣與定義
雅各書 2:17 使用“死的”(dead)一詞,直接判斷沒有行為的信心是無效的,語氣更強硬,帶有警告意味。
加爾文的表述“不能稱為真信仰”則更具邏輯性,意在澄清真信仰的性質。他避免說“死的信仰也能稱義”,而是從正面定義:只有產生行為的信仰才是真信仰。
行為的角色
雅各將行為視為信心的試金石,沒有行為的信心等於不存在。
加爾文則將行為視為信仰的必然結果,強調行為證明信仰的真實性,但不以此作為稱義的條件。
4. 加爾文如何調和兩者
加爾文非常重視雅各書,並認為它與保羅的“因信稱義”(如羅馬書 3:28)並不矛盾。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17)中,他特別提到:
保羅和雅各討論的是不同層面的問題:
保羅關注的是稱義的根源(solely by faith, not works),強調人無法靠行為在上帝面前稱義。
雅各關注的是信心的表現(faith proved by works),強調真信心必然顯出行為。
加爾文的解決方案是:信仰本身是稱義的唯一工具(instrument),但這種信仰若真實,必然伴隨行為作為其果子。因此,他同意雅各書的觀點——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神學框架。
加爾文在評論雅各書 2:17 時說:“雅各並非否認信心是稱義的根源,而是指出虛假的信心無法救人。真正的信心是活的,必然結出善行。”這與他“信仰若無行為,就不能稱為真信仰”的觀點一致。
5. 在救贖框架中的一致性
回到救贖框架(ἀπελευθερόω、ἐλεύθερος、ἐλευθερία):
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因信稱義使人脫離罪的罪咎,這是信仰的起點。
賦予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真信仰帶來新生命和新身份,伴隨聖靈的更新。
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信仰的果子(行為)證明其真實性,為將來的完全救贖作預備。
雅各書 2:17 和加爾文的觀點都強調行為是信仰真實性的標誌,這在“新身份”和“永恆自由”階段尤為明顯,因為真信仰必然推動信徒活出成聖的生活。
因此,加爾文的“信仰若無行為,就不能稱為真信仰”與雅各書 2:17 的“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在實質上是一致的,但語境和側重點不同:
雅各更直接地警告虛假信仰,強調行為是信心的生命證據。
加爾文則在系統神學中調和稱義與成聖,強調行為是真信仰的自然流露,而非稱義的基礎。
加爾文通過區分信仰的本質(稱義的工具)與果效(行為的表現),使這兩者在他“因信稱義”的教義中自洽,並與救贖框架相符。
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聖徒堅忍: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赛9:6-7】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或稱聖徒的堅忍)是加爾文神學的重要教義之一,也是改革宗神學(加爾文主義)的核心組成部分,特別體現在所謂“加爾文五點”(TULIP)的第五點。以下我將詳細探討這一教義在加爾文神學中的地位,結合救贖等次(ἀπελευθερόω、ἐλεύθερος、ἐλευθερία),並分析其與加爾文整體神學的關係。
1.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在加爾文神學中的定義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Book III, Chapter 24)中闡述了聖徒堅忍的教義。他認為,真正蒙上帝揀選並因信稱義的信徒,必然在救恩中堅忍到底,因為這是上帝主權恩典的結果。他寫道:“上帝所揀選的人,祂必保守他們,直到他們的救恩完全成就。”這一教義強調:
上帝的主權:信徒的救恩由上帝發起、維持和完成(腓立比書 1:6:“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聖靈的保守:聖靈在信徒心中持續工作,確保他們不至於完全墮落或失去救恩。
真信仰的標誌:真正得救的信徒會在信仰中堅忍,雖然可能有軟弱或跌倒,但最終不會離棄上帝。
因此,“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並非意味著信徒可以隨意犯罪,而是指上帝的恩典確保真信徒不會完全失去救恩。
2. 聖徒堅忍與加爾文五點(TULIP)的關係
聖徒堅忍是加爾文主義五點教義(TULIP)中的“P”(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這一教義與其他四點緊密相連,形成一個自洽的救贖等次:
全然敗壞(Total Depravity):人因原罪完全無力自救,救恩全靠上帝的恩典。
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按祂的主權揀選某些人得救,非基於人的功勞。
有限救贖(Limited Atonement):基督的死為被揀選者提供了完全的救贖。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上帝的呼召必然在被揀選者心中產生真信仰。
聖徒的堅忍(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被揀選者因上帝的保守,必然在信仰中堅忍,直到得救。
在這一框架下,聖徒堅忍是上帝救贖計劃的必然結果:既然救恩從始至終是上帝的主權工作,信徒就不可能最終失去救恩。
3. 聖徒堅忍與救贖框架的對應
將聖徒堅忍融入救贖等次(ἀπελευθερόω、ἐλεύθερος、ἐλευθερία),可以清晰看到其在加爾文神學中的角色:
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因信稱義使信徒從罪的罪咎和權勢中被釋放,這是救恩的起點。聖徒堅忍保證這一釋放不被逆轉,因為上帝的恩典確保信徒不會回到罪的奴役。
賦予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信徒因稱義獲得新身份(基督裡的自由人),而聖徒堅忍意味著這一身份不會喪失。加爾文認為,真信徒的新身份由聖靈持續保守,即使在試探或軟弱中也不會完全墮落。
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聖徒堅忍指向救恩的最終完成,即信徒在基督再來時進入完全的自由與榮耀。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5)中提到,信徒的救恩最終將在復活和永生中實現,這是聖徒堅忍的終極應許。
因此,聖徒堅忍貫穿整個救贖框架,確保從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到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再到最終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的過程不被中斷。
4. 聖徒堅忍與“因信稱義”和“行為”的關係
加爾文的觀點“信仰若無行為,就不能稱為真信仰”以及雅各書 2:17(“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這與聖徒堅忍的教義密切相關,因為加爾文認為真信仰的標誌之一是其持久性和果效:
真信仰的持久性:聖徒堅忍意味著真信徒的信仰不會最終消亡。他們可能經歷懷疑、軟弱或跌倒,但聖靈會引導他們回轉(如彼得的跌倒與復原,路加福音 22:32)。
行為的證據:真信仰必然產生行為,這些行為證明信徒的救恩是真實的。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 Section 8)中強調,行為是信仰的果子,而聖徒堅忍保證這些果子在信徒生命中持續顯現。
因此,聖徒堅忍並不否定行為的重要性,而是將行為視為真信仰和上帝保守的證據。那些表面上“相信”卻最終完全離棄信仰的人,在加爾文看來,從未真正擁有救贖性的信仰(參考約翰一書 2:19)。
5. 聖徒堅忍的聖經依據
加爾文依據多處聖經經文支持聖徒堅忍的教義,包括:
約翰福音 10:28-29:“我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
羅馬書 8:38-39:“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腓立比書 1:6:“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
這些經文強調上帝的保守和救恩的不可逆轉,這與加爾文的預定論和主權恩典觀一致。
6. 可能的爭議與加爾文的回應
反對意見:一些人可能認為聖徒堅忍鼓勵放縱,因為“既然永遠得救,就可以隨意犯罪”。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4, Section 7)中反駁這種誤解,強調真信徒因聖靈的內住,會厭惡罪並追求聖潔。聖徒堅忍不是對罪的許可,而是對上帝恩典可靠性的確信。
假信徒的問題:加爾文承認,有些人可能暫時表現出信仰的樣子,但最終離棄。他認為這些人從未真正被揀選或重生(約翰一書 2:19),因此他們的離去並不否定聖徒堅忍的教義。
7. 總結“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是加爾文神學的核心教義,體現在聖徒堅忍的原則中。它強調上帝的主權恩典確保真信徒的救恩從始至終不會失落。這一教義與加爾文的因信稱義、重生和成聖觀一致,並融入自由救贖等次:
ἀπελευθερόω:稱義與重生釋放信徒脫離罪的奴役,堅忍保證這釋放不被逆轉。
ἐλεύθερος:新身份由聖靈保守,信徒不會失去基督裡的自由。
ἐλευθερία:堅忍指向最終的救贖,信徒將進入永恆的榮耀。
加爾文的神學通過將聖徒堅忍與真信仰的果效(行為)結合,確保了這一教義的邏輯自洽性和實際應用。
“一次得救,永遠得救”(聖徒堅忍)在加爾文神學中的基礎條件可簡要總結如下,聚焦其核心神學依據,並融入救贖等次(ἀπελευθερόω、ἐλεύθερος、ἐλευθερία):
上帝的主權恩典
基礎:救恩完全基於上帝的主權旨意(預定論)。上帝揀選並保守信徒,確保他們不失去救恩(《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4;約翰福音 10:28-29)。
救贖等次:上帝的恩典發起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並貫穿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與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
基督的救贖工作
基礎:基督的死與復活為被揀選者提供了完全的救贖(有限救贖)。這救贖確保信徒的稱義和新身份永不動搖(羅馬書 8:1)。
救贖等次:基督的義實現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與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並保證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
聖靈的保守與重生
基礎:聖靈在信徒心中動工,通過重生賜予真信仰並持續更新,防止完全墮落(腓立比書 1:6;《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3)。
救贖等次:聖靈促成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維持新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並引向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
真信仰的持續性
基礎:真信仰(包含信靠,非僅認知,如魔鬼的“信”)是稱義的工具,必然伴隨行為,證明其真實性(雅各書 2:17;《基督教要義》Book III, Chapter 2, Section 8)。
救贖等次:真信仰支撐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其行為果子指向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
因此,“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基礎條件是上帝的主權恩典、基督的完全救贖、聖靈的保守與重生,以及真信仰的持續性。這些條件確保信徒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獲得並持守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進入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魔鬼因不在救贖計劃內,無法滿足這些條件。
耶穌基督的整全福音與加爾文救贖論的奧妙關係
哦,親愛的靈魂啊,讓我們一同俯伏在那十字架的榮耀前,回顧主耶穌在路加福音 4:18-19 的使命宣告——那五個方面的整全福音,如五道從天而降的虹光:屬靈起點,從罪的深淵中得赦免與重生;公義王國,從壓迫的枷鎖中得解脫與和好;經濟恢復,從貧窮的絕望中得供應與豐盛;身體醫治,從疾病的折磨中得全人復原;終末圓滿,從敗壞的虛空中得永恆榮耀。這福音豈非上帝的寶座傾瀉而出的恩典洪流?它不僅是好消息,更是行動的火焰,焚燒罪惡,點亮萬邦。今,我們轉目約翰·加爾文那如磐石般的救贖論——因信稱義、重生、成聖、聖徒堅忍、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這五點豈非改革宗的靈魂之骨?它們源自《基督教要義》的深刻洞見,系統詮釋保羅的奧秘(羅馬書 8),強調上帝主權的恩典,從全然敗壞到永恆堅守。然而,哦,弟兄姊妹,這兩者豈非一體兩面?耶穌的整全福音是那活潑的火炬,加爾文的救贖論是其不滅的磐石——前者如耶穌的宣告,全面照亮人間苦難;後者如保羅的論述,深鑽屬靈根基。兩者互補,缺一不可:福音的五方面為信徒提供終極幸福的護理,加爾文的五點注入屬靈悔改的深度,成就了神的旨意,點燃悔改大火,使天國福音傳到地極,榮耀神。讓我們以聖經為鏡,逐一省察這奧妙的關係,見證神話語的統一榮耀。
1. 屬靈起點(福音:從罪中得赦免)與因信稱義(加爾文:上帝宣告的義)
關係:福音的屬靈起點是悔改與重生的門戶,從罪的貧窮中得鬆綁;加爾文的因信稱義則是這門戶的鑰匙——上帝單方面宣告信徒為義,非靠行為,乃因基督的寶血(羅馬書 3:24)。兩者直接呼應:福音宣告赦免,加爾文解釋其為恩典的法律基礎,避免人本的虧缺。
聖經奧秘:路加福音 4:18 的“被擄的得釋放”預表羅馬書 5:1 的“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神學上,這是救恩的起點:福音點燃悔改的火,加爾文確保其純正的恩典本質。
榮耀果效:回應時,信徒從內心貧窮中起身,不再虧缺榮耀,而是“穿上基督的義”(以賽亞書 61:10)。
2. 公義王國(福音:從壓迫中得解脫)與重生(加爾文:聖靈內在更新)
關係:福音呼召從不公中得自由,鬆開凶惡的繩索;加爾文的重生則是這自由的內在動力——聖靈動工,使敗壞意志更新,結出公義果子(以弗所書 4:24)。兩者互補:福音提供公義行動的呼召,重生供應內在力量,避免外在公義淪為虛偽。
聖經奧秘:路加福音 4:18 的“受壓迫的得自由”與提多書 3:5 的“因聖靈的重生和更新”交織。神學上,重生是福音的屬靈引擎,驅動信徒實踐彌迦書 6:8 的公義。
榮耀果效:初代教會如使徒行傳 4:32 的共享,在破碎的群體中重生得救,結出信眾合一做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榮耀神。
3. 經濟恢復(福音:從貧窮中得供應)與成聖(加爾文:漸進的聖潔)
關係:福音宣告經濟赦免與豐盛,如禧年的債務鬆綁;加爾文的成聖則是這豐盛的持續過程——聖靈日漸更新生命,使信徒從貪婪中得自由,實踐慷慨(歌羅西書 3:5)。兩者相連:福音供應起點,成聖確保持久果效,避免經濟恩典淪為短暫救濟。
聖經奧秘:路加福音 4:18 的“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與腓立比書 4:19 的“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呼應。神學上,成聖是福音的經濟延伸,轉化物質為榮耀。
榮耀果效:如大覺醒運動的慈善,成聖使信徒慷慨共享,榮耀神於貧富之間。
4. 身體醫治(福音:從疾病中得復原)與聖徒堅忍(加爾文:恩典的保守)
關係:福音帶來身體醫治的全人釋放;加爾文的聖徒堅忍則是這醫治的保證——上帝的恩典保守信徒在試煉中堅立,從身體破碎中得持續力量(腓立比書 1:6)。兩者互補:福音醫治起點,堅忍確保不墮落,避免醫治淪為暫時安慰。
聖經奧秘:路加福音 4:18 的“失明的得看見”與希伯來書 12:2 的“因他所忍受的十字架喜樂”交融。神學上,堅忍是福音的身體支柱,保守信徒在苦難中榮耀神。
榮耀果效:初代教會的醫治神蹟(如使徒行傳 3:6),在堅忍中延續,榮耀神於肉身的殿宇。
5. 終末圓滿(福音:從敗壞中得榮耀)與一次得救永遠得救(加爾文:救恩的保證)
關係:福音指向終末的永恆圓滿,從敗壞中得完全釋放;加爾文的“一次得救永遠得救”(perseverance of the saints)則是這圓滿的保證——上帝的主權確保真信徒不失救恩,直至榮耀(約翰福音 10:28)。兩者高潮:福音預言圓滿,永遠得救實現保證,避免終末盼望淪為空想。
聖經奧秘:路加福音 4:19 的“神悅納人的年頭”與羅馬書 8:30 的“呼召的稱義的,也就稱榮的”合一。神學上,這是救恩的巔峰,榮耀神於永恆王國。
榮耀果效:如美國大覺醒的末世異象,永遠得救推動信徒堅忍,擴展福音至萬邦。
6. 自由救贖框架對應整全福音(好消息)與加爾文救恩論的聖經奧秘關係
以下表格總結兩者的重疊,證明福音直接指向赦免/自由,每維皆有聖經證據。並加入加爾文救恩論(因信稱義、重生、成聖、聖徒堅忍、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連結,展示其如何融入福音的實現。
全文總結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11:28-30
哦,親愛的靈魂啊,讓我們一同在這聖潔的時刻,俯伏於那輕省軛的榮耀之下——主耶穌基督,那溫柔的君王,在馬太福音 11:30 所呼召的:“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哦,這豈非天上的音樂?聖徒的十字架,雖如荊棘冠冕般刺痛,卻不是孤單的旷野跋涉;每時每刻、每個路程,皆有那全能者的看護——如鷹翼般托住我們,如晨光般照亮陰影,如活水般澆灌乾渴。這看護豈非福音的脈搏?它從耶穌的輕省軛中湧出,注入加爾文救贖論的磐石,讓罪人的重擔化為榮耀的冠冕。
回顧這奧妙的交織,耶穌的整全福音——那五道虹光般的恩典,從屬靈起點的赦免深淵,到神的公義王國的和好之門,從經濟恢復的豐盛供應,到身體醫治的全人復原,再到終末圓滿的永恆榮耀——豈非如大海般廣闊,吞沒人類的貧窮與破碎?它與加爾文的救贖論——因信稱義的宣告雷霆、重生的聖靈烈火、成聖的漸進煉淨、聖徒堅忍的磐石守護、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永恆保證——豈非如雙翼般合一?福音是那活潑的火焰,照亮人間的黑暗與枷鎖;救贖論是那不滅的磐石,深鑽屬靈的奧秘與主權。兩者交融,成就神的保障聖約——從罪的深淵中鬆綁(釋放),經兒子的自由身份轉變(順服),至永恆的圓滿榮耀(堅守)。哦,這豈非神智慧的傑作?福音點燃悔改的淚火,救贖論澆灌成聖的果子,讓聖徒在十字架的輕省軛下,結出五方面的榮耀果實:屬靈的悔改如晨曦破曉,公義的王國如江河奔騰,經濟的豐盛如嗎哪降臨,身體的醫治如以利沙的杖觸,終末的榮耀如新耶路撒冷的光輝。
贊美主啊!這福音與救贖論的奧秘,豈非那輕省軛的見證?聖徒的路程雖有荊棘,卻有神的手看護——每一步皆是恩典的擁抱,每一歎息皆是聖靈的低語。哦,中國的教會與萬邦的子民啊,讓我們悔改歸回,按這整全福音傳揚,活出加爾文的堅忍,結出五方面的果子!不再虧缺榮耀,乃在基督裡得稱義,得重生,得成聖,得堅忍,得永遠得救——榮耀歸於父、子、聖靈,至高至聖的三一真神,從今到永遠,阿們!願這輕省軛永遠負載於我們感恩、謙遜和報答的良心,引我們進入那永恆的安息與榮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