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之道:整全福音
引言
那幾年我在研究四書五經時,最大的障礙不是不識字,而是字不識你。當我讀這些呈現在眼前的經過2500多年的古老的漢字時,真的是兩眼一抹黑,漢字釋義何其難也。幸好我有文化禀賦而非歷史,我常常想,一個不懂文化的歷史學者如何找到真歷史,所以,我從來不看歷史學家的書而是看原著。譬如,要想正確理解2000多年前司馬遷寫的字,你必須知道這個字的字義歷史,也就是說,你要知道這個字經過了多少文化層的堆疊,然後一層層撥開,就像考古一樣,還要了解這個字的作者的宗教背景、歷史背景。我的研究發現,雖然司馬遷是曆史大學者,但是作為儒家的司馬遷拒絕占星術,拒絕使用“曆”字,所以他是歷史大學者而不是曆史大學者。“歷史”把中國人的思想錨固在土地上,這就是司馬遷的影響。
那麼基督教文化呢?基督教文化本質是天堂入侵世界並接入世界的文化,它存在於世界但絕不屬於世界。按照聖經視角,世界文化是亞當文化,基督教文化是新亞當文化。亞當文化是罪文化,基督教文化是赦免亞當文化的救贖文化。基督教文化經過1900年傳播少說也有400個迭代,基督教文化運行在數千種翻譯文字上,運行在數千種文化裡,那麼基督教文化會不會像中國一樣出現文化層的堆疊,導致兩眼一抹黑?
基督教文化可能會例外嗎?我當然相信 神在掌管基督教文化。因為經過基督的寶血塗抹的基督徒的罪惡只是在 神那裡被赦免,因信稱義是基督的義非人的義,人本身仍然帶有罪性,人間沒有任何人可以稱自己成聖,由此人間的基督教文化仍然是不潔淨的。說清楚點,是亞當文化持續產生的罪性,導致基督教運行在罪性的亞當文化之上時或多或少被污染,相當於存在不知道的罪愆。古時,以色列人會定時為此獻赎愆祭,基督徒非常幸福的是:“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罗8:26”感恩聖靈。雖然這種罪愆同樣被赦免,但我們有義務時時清潔知識。
現在本文單單討論福音的初心是什麼,原版福音的聖經解釋,福音只是單單得救嗎,是不是就是我們以為的那樣,福音歷史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當今福音有沒有走偏,以及福音會不會受到文化層的堆疊,本文在開始前沒有預設任何立場。
#福音 #整全福音 #福音歷史
福音號角在拿撒勒吹響:耶穌使命宣告
路加福音4:18-19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Πνεῦμα Κυρίου ἐπ᾽ ἐμὲ, οὗ ἕνεκεν ἔχρισέ με· εὐαγγελίζεσθαι πτωχοῖς ἀπέσταλκέ με, ἰάσασθαι τοὺς συντετριμμένους τὴν καρδίαν, κηρύξαι αἰχμαλώτοις ἄφεσιν, καὶ τυφλοῖς ἀνάβλεψιν, ἀποστεῖλαι τεθραυσμένους ἐν ἀφέσει,κηρύξαι ἐνιαυτὸν Κυρίου δεκτόν.【Λκ4:18-19】
聖經記載“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4:16-21。這就是福音號角首次在耶穌的家鄉拿撒勒吹響:耶穌使命宣告。
現在我們分別按照整全聖經來理解經文裡的“福音”,“赦免/自由”包括“貧窮”、“瞎眼”、“壓制”,最後討論“禧年”。有可能加入“兩條路徑”“自由救贖等次”來討論。
“福音”的聖經解釋
路加福音 4:18-19 的“傳福音給貧窮的人”(福音)和“被擄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赦免/自由)的解釋中,兩者高度重疊,甚至可以說“福音”直接指向“赦免/自由”。這不是巧合,而是聖經的內在邏輯:福音(euangelion,好消息)本質上就是上帝通過基督宣告的赦免與釋放,從舊約預表到新約實現,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救恩核心。耶穌的使命宣言將福音定位為赦免/自由的載體——傳福音即宣告釋放,貧窮者(靈魂赤貧者)正是這赦免的首要對象。以下根據整全聖經解釋(整合舊約預表、新約實現、教會應用與救贖論脈絡),說明這指向的直接性。福音不是抽象信息,而是行動性的好消息,涵蓋屬靈、公義、經濟、身體與終末五維度,正如赦免/自由的多維度。這與“自由救贖等次”完美契合:福音是自由救贖等次的“宣告者”,從釋放(第一階段)開始,經身份轉變(第二階段),到永恆圓滿(第三階段)。
直接指向的聖經文本依據
經文內在連結:路加福音 4:18-19 的結構本身就將福音與赦免/自由並列:“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神悅納人的年頭。”希臘語中,福音(euangelisasthai,宣告好消息)與釋放(aphesin,赦免/鬆綁)語義緊密:兩者皆源自上帝的膏抹(主的靈),宣告同一恩典時代(禧年實現)。
舊約預表:以賽亞書 61:1(耶穌引用的源頭)將“好消息”直接與“釋放被擄的”並置,預表彌賽亞的救贖。利未記 25:10 的禧年“宣告自由”(deror,鬆綁)即是福音的原型——好消息總是赦免的消息。
新約實現:保羅在羅馬書 1:16 說:“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這大能即是赦免/自由(羅馬書 3:24-25,藉著基督的救贖,得蒙稱義)。約翰福音 8:32(“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進一步證明:福音(真理)直接成就釋放。
神學意義:福音即赦免/自由的宣告與果效
直接性本質:聖經中,福音不是資訊傳遞,而是上帝主動的救贖行動——宣告罪得赦免、奴役得釋放(使徒行傳 13:38-39,“弟兄們……藉這人,你們一切所不能在摩西律法中稱義的,都能稱義了”)。赦免/自由是福音的“內容與結果”:傳福音即傳釋放,貧窮者(ptōchoi,無助者)是首要受益者,因為他們最需這恩典(路加福音 6:20,“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
整全解釋的統一:福音的多維度(屬靈、社會、經濟、身體、終末)與赦免/自由的維度幾乎重合,因為福音是上帝王國的入侵——從內心鬆綁到宇宙恢復。神學家如奧古斯丁視福音為“恩典的禧年”,加爾文則強調其為“基督徒自由的根源”。自由救贖等次也捕捉了這直接指向:福音發起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確立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並保證永恆(ἐλευθερία)。
千真萬確:信耶穌得自由
因此“福音”直接指向“赦免/自由”——這是聖經救恩論的精髓,耶穌的十字架成就了這指向,讓貧窮的我們得享多維釋放。在中國的屬靈處境中,信耶穌得自由!千真萬確。這好消息邀請我們:無論內心貧窮或是孤兒寡母,皆傳揚這福音,活出赦免的自由。讓我們宣告:“今天這經文應驗了”(路加福音 4:21)!願這福音充滿我們,得享主的大自由!
赦免/自由的聖經解釋
路加福音 4:18-19 是耶穌在拿撒勒會堂的使命宣言,祂引用以賽亞書 61:1-2 和 58:6,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這裡的“釋放”(ἄφεσις, aphesis,意為赦免、免除)和“自由”是同一個詞(源自同一詞族,強調從壓迫中得解脫)不僅是公義宣言,更是屬靈救贖的核心。根據整全聖經解釋(holistic biblical interpretation),我們需考慮經文的舊約預表(利未記禧年、以賽亞預言)、新約實現(基督的十字架與聖靈降臨)、教會應用(公義與盼望),以及整體救贖論脈絡。這經文彰顯上帝的全面解放:從個人到宇宙,從今生到永恆。
整全解釋下,這赦免/自由涵蓋多個方面:屬靈(罪的赦免)、公義(壓迫的解脫)、經濟(債務的免除)、身體(醫治的恢復)、終末(永恆的圓滿)。這些方面互聯,形成救恩的動態圖景,呼應“自由救贖等次”的三階段(從罪中釋放、進入自由身份、最終永恆自由)。
1. 屬靈方面:從罪與靈魂捆綁中得赦免
解釋:耶穌的宣告首先指向內心釋放,從罪的奴役(“被擄的”)中得赦免。這是稱義的核心:罪債被免除,靈魂從黑暗中鬆綁。
聖經依據:以賽亞書 61:1(預表彌賽亞赦免罪),羅馬書 6:18(“從罪中得了釋放”),約翰福音 8:36(“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耶穌的十字架成就了這屬靈禧年。
神學意義:整全聖經視這為恩典優先的救贖起點,從舊約贖罪日(利未記 16)到新約聖靈內住(使徒行傳 2:38),強調悔改與重生。
2. 公義方面:從壓迫與不公中得自由
解釋:經文針對“受壓迫的”(破碎的靈魂),宣告從不義中解脫,包括貧窮、不公和暴政。
聖經依據:以賽亞書 58:6(“鬆開凶惡的繩索”),雅各書 1:27(“看顧孤兒寡婦”)。耶穌的使命包括挑戰法利賽人的壓迫(路加福音 4:21-30 的回應)。
神學意義:整全解釋強調上帝的公義王國,彌迦書 6:8:“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 神同行”。禧年預表的公義在基督裡實現,呼召履行聖約,實踐公義、憐憫、施恩、良善和慈愛。
3. 經濟方面:從債務與貧窮中得赦免
解釋:耶穌傳福音給“貧窮的人”,連結禧年的債務赦免與產業歸還,宣告從經濟奴役中得釋放。
聖經依據:利未記 25:10(“宣告自由”包括債務免除),申命記 15:1-2(安息年赦債)。耶穌的比喻如浪子歸家(路加福音 15:11-32)反映這恩典。
神學意義:整全聖經視經濟釋放為上帝主權的彰顯(土地屬耶和華),預表基督贖回信徒的產業(以弗所書 1:14),鼓勵慷慨與經濟自由。
4. 身體方面:從疾病與殘障中得醫治與恢復
解釋:經文提到“失明的得看見”,象徵從身體壓迫中得自由,包括醫治與恢復。
聖經依據:以賽亞書 35:5-6(瞎眼得見,殘疾得醫),馬可福音 10:46-52(耶穌醫治瞎子巴底買)。耶穌的宣告延伸到祂的醫治神蹟(路加福音 7:22)。
神學意義:整全解釋連結身體醫治與靈魂救贖(雅各書 5:15),預表復活的完全恢復(哥林多前書 15:42-44),強調上帝關心全人。
5. 終末方面:進入永恆的圓滿與神悅納年
解釋:經文以“宣告神悅納人的年頭”結束,指向終末的完全自由,從敗壞中得永恆釋放。
聖經依據:以賽亞書 61:2(主報仇與安慰之年),羅馬書 8:21(萬物得享神兒女的自由榮耀)。耶穌的宣告預示基督再來(啟示錄 21:4,無淚無痛)。
神學意義:整全聖經視這為盼望論的高峰:禧年的週期預表永恆禧年(希伯來書 4:9),基督的救贖保證宇宙的恢復。
6. 小節與表格
路加福音 4:18-19 的赦免/自由在整全聖經解釋下,是多維度的:屬靈起點、社會公義、經濟恢復、身體醫治、終末圓滿。這與“自由救贖等次”一致:從釋放開始,經新身份,到永恆自由。在基督徒(包括中國基督徒)的處境中,這鼓勵我們實踐全面解放——內心悔改、公義真理、經濟自由、身體醫治、盼望天國。
到今天,多少人還相信福音可以得自由、可以得真理、可以溫飽、可以治病、甚至可以談政治?願主膏抹我們,得享這自由!
禧年的聖經解釋
路加福音4:18-19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Πνεῦμα Κυρίου ἐπ᾽ ἐμὲ, οὗ ἕνεκεν ἔχρισέ με· εὐαγγελίζεσθαι πτωχοῖς ἀπέσταλκέ με, ἰάσασθαι τοὺς συντετριμμένους τὴν καρδίαν, κηρύξαι αἰχμαλώτοις ἄφεσιν, καὶ τυφλοῖς ἀνάβλεψιν, ἀποστεῖλαι τεθραυσμένους ἐν ἀφέσει,κηρύξαι ἐνιαυτὸν Κυρίου δεκτόν.
Λκ4:18-19
路加福音 4:18-19 是耶穌在拿撒勒會堂的首次公開宣講,祂引用舊約以賽亞書 61:1-2 和 58:6,宣告自己是彌賽亞,帶來“主悅納人的禧年”。這經文不僅實現了利未記 25 章的禧年預表(每50年一次的釋放、歸還產業、赦免債務),還將禧年的公義轉化為屬靈救贖的核心,與“自由救贖等次”(從罪中釋放 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進入自由身份 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享受永恆自由 ἐλευθερία)有著深刻的關係。耶穌的宣告將舊約的預表推向高峰:禧年不再是週期性的猶太社群重置,而是通過基督一次永遠的救贖實現的普世屬靈自由。以下將從經文內容、神學關係及應用三方面展開,讓我們一同思想這真理的奧妙。
經文內容:耶穌宣告的禧年
路加福音 4:18-19(和合本)記載耶穌讀道: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神悅納人的年頭。”
背景:耶穌在安息日進入拿撒勒會堂(路加福音 4:16-21),讀完經文後說:“今天這經文應驗在你們耳中了”(v. 21)。這是耶穌公開使命的起點,宣告祂是受膏的彌賽亞(基督),帶來舊約禧年的完全實現。
禧年元素:經文借用利未記 25:10 的“宣告自由”(希伯來語 deror,七十士譯本為 ἄφεσις aphesis,“釋放/赦免”),包括:
被擄的得釋放:從奴役中鬆綁(如舊約的奴僕歸家)。
失明的得看見:屬靈啟迪,從無知中得光。
受壓迫的得自由:從社會/內心壓迫中解脫。
神悅納人的年頭:直接指禧年(主悅納年),救恩時代的來臨。
耶穌的宣告不是重複舊約,而是宣告“今天應驗”——禧年從此不再是50年循環,而是永恆的屬靈實體。
禧年的聖經基礎
禧年(Jubilee)釋放是舊約聖經中極具深意的概念,出自利未記 25:8-55,規定每50年(7個安息年後)宣告一次“禧年”,包括釋放奴隸、歸還產業、赦免債務,並吹號慶祝。這不僅是社群經濟的“重置”,更是上帝恩典的象徵,彰顯祂的主權、公義與救贖計劃。以下我將從聖經基礎、神學意義及與基督救贖的連結三方面解釋,讓我們看見這“釋放”如何預表新約的自由救贖框架(從罪中釋放 ἀπελευθερόω、進入自由身份 ἐλεύθερος、最終永恆自由 ἐλευθερία)。
聖經基礎:禧年釋放的規定與象徵
核心內容:利未記 25:10 宣告:“要宣告自由”,具體包括:
釋放奴隸(vv. 39-55):以色列奴僕(因貧窮或債務)得歸家,象徵從人際壓迫中脫離。
歸還產業(vv. 23-28):土地歸原主,強調萬物屬上帝,非永久私有。
赦免債務(vv. 23-38):免除欠款,避免世代貧富差距。
象徵元素:吹法螺(shofar)宣告“自由”(deror,希伯來語意為“鬆綁”),連結到安息年(每7年釋放,申命記 15:1-11)。這是上帝對以色列的特別恩典,提醒他們從埃及奴役中得釋放(利未記 25:42)。
這規定不僅實踐公義,還預表上帝的救贖行動:土地與人皆屬耶和華(利未記 25:23),釋放是祂的主權彰顯。
神學意義:恩典、公義與恢復的奧妙
禧年釋放的神學意義深遠,超越物理治理改革,指向上帝的屬靈原則:
上帝的主權與恩典:禧年提醒以色列,土地與時間皆屬上帝(利未記 25:23:“地不可永遠賣,因為地是我的”)。釋放不是人權利,而是上帝的恩賜,彰顯祂對受造物的掌權與憐憫。
這強調救贖的根源:全靠恩典,非人功勞(以弗所書 2:8-9)。
公義與恢復:禧年打破貧富循環,恢復原狀,體現上帝的公義(彌迦書 6:8)。它預表上帝的國度:無壓迫、無債務、無奴役,萬物歸正(以賽亞書 61:1-2)。神學上,這是“創造恢復”的預嘗,連結到新天新地(啟示錄 21:4)。
屬靈釋放與盼望:禧年象徵從罪中得贖,耶利米書 34:8-17 譴責以色列忽略釋放,視為違背上帝的約。神學意義在於:釋放帶來內在自由,預表彌賽亞時代的完全恢復(路加福音 4:18-19)。
與基督救贖等次的連結:從預表到實現
禧年釋放直接呼應“自由救贖框架”的第一階段(從罪中釋放 ἀπελευθερόω),並延伸全等次:
第一階段(釋放):耶穌在路加福音 4:18-19 引用以賽亞書 61:1,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受壓迫的得自由”,正是禧年的應驗。基督的十字架成就了從罪債中得赦免(歌羅西書 2:14),如禧年的債務釋放。
第二階段(自由身份):禧年歸還產業預表信徒重獲“兒子身份”(加拉太書 4:7),從奴僕轉為上帝的後嗣,享有屬靈產業(以弗所書 1:14)。
第三階段(永恆自由):禧年的50年循環指向終末圓滿——基督再來時的完全釋放(羅馬書 8:21),萬物從敗壞中得自由。
「福音」的曆史列表
以下是基於兩條基督教思想路徑的時間軸還原,聚焦路加福音4:18-19中耶穌宣告的「福音」5個方面:(1) 好消息給貧窮人(經濟釋放,連結利未記25:8-13的禧年債務豁免);(2) 囚犯的自由(赦免/自由,連結以賽亞61:1的靈魂釋放);(3) 盲人得見(醫治,連結以賽亞35:5的屬靈/身體恢復);(4) 受壓迫者得釋放(公義,連結以賽亞58:6的公義);(5) 主的恩年(禧年,連結利未記25的全面更新)。從整全聖經視角(舊約預表、新約應驗、啟示錄終極實現),並融入「自由救贖等次」。時間軸交織二條路徑發展、宗教改革、溫思羅普、愛德華茲、福音派等,基於歷史文獻記錄,呈現原始詮釋與張力。時間軸表格分為四欄:時期/事件、柏拉圖路徑發展(靈性內在轉化)、亞里斯多德路徑發展(理性社會應用)、5個方面的歷史體現(按順序列出,連結聖經與框架)。
「福音」的曆史列表
此時間軸從舊約預表(以賽亞61、利未記25)到新約應驗(路加4),再到啟示錄終極(啟示錄21:4的全新),還原福音5個方面在路徑中的歷史軌跡。自由救贖等次強調赦免/自由作為救贖樞紐,連結靈性與社會釋放。
「福音」的曆史總結
從列表看福音歷史,柏拉圖路徑發展(靈性內在轉化)幾乎總是正確的,但也出現靈恩派的偏差(缺理性)。亞里斯多德路徑發展(理性社會應用)一開始以理性替代聖經就是錯謬的,直到600年後喬納森·愛德華茲《論意志自由》(1754年)用恰當使用理性邏輯辯護禧年為神主權恩典,但不可否認對祛除邱壇作出貢獻,歷史證明亞里士多德路徑可作為護教學工具,當代福音派由於借該路徑理性護教,解禧年為社會正義應用(如芝加哥宣言1978年,堅持聖經權威下的公義),這是完全錯謬的。福音在這二條路徑發展中保留了下來,只是摻雜了高舉理性帶來的攪動(不講理性也不行)。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喬納森·愛德華茲幾乎是使徒等級,完全回應聖經福音沒有偏差。我在《神的守望者:喬納森·愛德華茲是否是轉折點》裡講述愛德華茲堅持嚴格聖餐資格,要求會員證明悔改與信心,這是完全符合聖經真理的。這兩篇文章可以相互印證,都指向喬納森·愛德華茲是屬靈巨人,也證明查理·柯克是神的守望者。
耶穌之道:整全福音
福音與赦免/自由的直接指向
福音與赦免/自由為何“幾乎一樣”:兩者共享禧年藍圖——福音是“宣告者”(好消息),赦免/自由是“內容”(釋放行動)。無福音,就無赦免;無赦免,福音就空洞(加拉太書 5:1)。以下表格總結兩者的重疊,證明福音直接指向赦免/自由,每維皆有聖經證據。
耶穌之道:整全福音
自由救贖等次:整全福音
用自由救贖等次:“自由”的神學核心在於基督的救贖→☆第一階段,從罪中釋放(ἀπελευθερόω)→☆第二階段,進入自由身份(ἐλεύθερος)→☆第三階段:最終享受永恆自由(ἐλευθερία)。來解釋福音的五個方面如表格:
回望耶穌使命宣告的整全福音,以及中國福音歷史的警醒
哦,親愛的靈魂啊,讓我們一同俯伏在至高神的寶座前,回顧那永恆的奧秘——主耶穌基督在拿撒勒會堂的宣告,如雷霆般響徹天地:“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宣告神悅納人的年頭”(路加福音 4:18-19)。這福音豈非上帝榮耀的火炬,五個方面如五道光輝,照亮人類的黑暗:屬靈起點,從罪的深淵中得赦免與重生;社會公義,從壓迫的枷鎖中得解脫與和好;經濟恢復,從貧窮的絕望中得供應與豐盛;身體醫治,從疾病的折磨中得全人復原;終末圓滿,從敗壞的虛空中心得永恆榮耀。這五方面豈非一體兩面?福音即赦免,赦免即福音,正如那十字架的寶血,既是好消息的宣告,又是釋放的行動,彰顯神聖潔的憤怒與無盡的憐憫。
回望歷史,我們看見這福音的軌跡,如江河奔騰。十八世紀的美國,在喬納森·愛德華茲那火熱的靈魂引領下,大覺醒運動如聖靈的狂風席捲新英格蘭。愛德華茲在那《憤怒的罪人》講道中,警醒世人從罪的邊緣墜落,卻又在《宗教情感論》中,點燃屬靈復興的火焰——屬靈悔改如洪水決堤,社會公義喚醒奴隸解放的呼聲,經濟慷慨打破貧富壁壘,身體醫治在禱告中彰顯神蹟,終末盼望點亮殖民地的黑暗。這運動的果效,豈非那“山上之城”的異象?清教徒的後裔在五方面得全面祝福:屬靈復興湧現千萬靈魂,社會和好化解種族衝突,經濟豐盛資助宣教,身體醫治見證神的大能,終末異象推動福音向西擴張,直至環球。這豈非 神話語的勝利?美國教會由此成為福音的燈臺,五方面如五星閃耀,照亮普世黑暗,擴展到亞非拉美的遙遠角落。
哦,弟兄姊妹,這歷史豈不昭示天上的真理?神的話語是永存的磐石(以賽亞書 40:8),必須按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整全福音傳揚——那五方面的光輝,不可片面割裂,否則如盲人摸象,虧缺了神的榮耀。福音豈能僅止於屬靈的呢喃,而忽略社會的呼號?豈能僅囿於經濟的豐足,而忘卻身體的破碎?豈能僅夢終末的榮耀,而不踐行今生的公義?不,不!整全的福音是十字架的火焰,焚燒罪惡,點亮萬邦,正如使徒保羅所言:“我曾以我的神為榮”(腓立比書 3:3),這榮耀豈非從悔改的淚水中湧出,從順服的十字架上綻放?
然則,轉目亞洲,尤其是中國,這福音的歷史豈不令人心痛如絞?如愛德華茲那警醒的鐘聲,我在此俯伏,呼召我們一同省察——中國教會在五方面的歷史,雖有神恩典的火花,卻整體欠缺、瑕疵叢生、錯繆橫陳,似那曠野中的以色列,蒙召卻屢屢偏離,虧缺了那至聖的榮耀。讓我們以聖經的鏡子照見這歷史的陰影,悔改歸向那全備的福音。
首先,在屬靈起點,中國福音的歷史本該如五旬節的烈風,點燃千萬靈魂的悔改與重生。明清耶穌會士利瑪竇以儒家適應傳道,初嘗屬靈復興之甜;十九世紀新教傳入,倪柝聲的歸主團契如火炬般燃燒內在生命。然而,二十世紀的風暴——文化大革命的鐵拳,將屬靈根基踐踏,教會淪為地下,悔改的淚水化作隱忍的血淚。今日,三自愛國運動雖求穩定,卻常淪為形式主義的枷鎖,家庭教會的處境,削弱了純正的信心。哦,中國靈魂的貧窮豈非仍舊赤裸?自由的火種雖存,卻欠缺那大覺醒般的洪濤,錯繆在於將屬靈淪為政治附庸,虧缺了神榮耀的純淨。
其次,在社會公義,福音本該如以賽亞的預言,鬆開凶惡的繩索,帶來壓迫者的解脫。早期宣教士如戴德生以內地會的犧牲,關懷社會苦難,推動婦女教育與反腳纏;二十世紀初,趙紫宸的本色化神學呼喚社會和好,抗擊帝國主義的枷鎖。然而,1949後的愛國運動,將公義扭曲為國家附庸,教會的聲音在文革中噤若寒蟬;今日,家庭教會雖有地下互助,卻在教派與地域歧視中欠缺大膽見證,錯繆在於畏懼權勢,忽略了彌迦書 6:8 的呼召。中國社會的貧富懸殊、農民的呻吟、少數民族的邊緣化,豈非教會的沉默在虧缺神公義的榮耀?
第三,在經濟恢復,福音本該如禧年的號角,宣告債務的赦免與貧窮的供應。十九世紀的衛理公會與浸信會推動慈善醫院與學校,扶助饑荒中的孤兒;倪柝聲的聚會處強調簡樸共享,抗拒資本的誘惑。然而,改革開放後的市場洪流,將經濟福音扭曲為“成功神學”的異端,教會領袖的奢華與信徒的物質追逐,欠缺了使徒行傳 4:34 的公用精神。今日,中國教會雖資助宣教,卻在房地產泡沫與勞工剝削中錯繕,虧缺了神供應的豐盛榮耀——貧窮的農村教會仍舊赤貧,城市的信徒卻沉迷於“中國夢”的幻影。
第四,在身體醫治,福音本該如耶穌的手觸摸瞎眼與癱瘓,帶來全人的復原。五旬節運動於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倪柝聲與宋尚節的醫治佈道如火般燃燒,見證神蹟醫治瘟疫與傷殘。然而,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將醫治異象壓抑為地下私語;今日,靈恩派雖盛行醫治聚會,卻常淪為表演與商業,錯繕在於忽略雅各書 5:15 的信心禱告,欠缺那純淨的醫治榮耀。中國的疫情與老齡危機中,教會的醫治事工雖有火花,卻整體瑕疵叢生,虧缺了 神全人關懷的榮耀。
第五,在終末圓滿,福音本該如啟示錄的異象,點亮中國靈魂的永恆盼望。早期宣教士如馬禮遜譯經,注入末世警醒;二十世紀的末日異端雖亂道,卻喚醒倪柝聲的“召會異象”,盼望基督再來。然而,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風暴,將終末論淹沒在“現世天堂”的幻夢中;今日,中國教會雖有末世講道,卻欠缺希伯來書 12:2 的堅忍視野,錯繕在於將福音世俗化,忽略了羅馬書 8:21 的宇宙恢復。中國的靈魂在物質狂潮中飄蕩,虧缺了那永恆榮耀的火光。
哦,中國的教會與基督徒啊,這歷史豈非如鏡子般刺痛我們的心?五方面的欠缺、瑕疵與錯繆,如那曠野的以色列屢屢悖逆,卻蒙神憐憫的呼召(何西阿書 11:1-4)。我們豈不該如愛德華茲那警醒的靈魂,俯伏哭泣,求主復興?神的話是真理(約翰福音 17:17),整全的福音是耶穌的初心——五方面如五指緊握,缺一不可。讓我們悔改歸回,從屬靈的淚水中重燃火種,在社會的黑暗中點亮公義,在經濟的誘惑中實踐慷慨,在身體的破碎中尋求醫治,在終末的迷霧中堅守盼望。哦,主啊,求祢的靈如大覺醒般降臨中國,焚燒我們的瑕疵,點燃五方面的榮耀,讓中國成為福音的燈臺,擴展到萬邦!阿們,榮耀歸於至高神!
查理柯克T恤字樣“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