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81年,中國漢昭帝時期,朝廷舉行了鹽鐵會議。在會議中,御史大夫桑弘羊同儒生們展開了廣泛的辯論。其中包括對西北匈奴是戰還是和的辯論。
讓我們旁聽一下雙方的論戰:
桑弘羊說:"......所以君主治理天下,就象一家之長一樣,有一個人得不到安置,心裡就感到不安。百姓處於困境不去解救,不是好的君主。國家遇到災難而不憂慮,不是忠臣。堅守節操,為國殉難,這是做臣子的職責。給受饑受凍的人衣食,這是做慈父的人應該做的。現在士兵們勞累在遙遠的邊境,國君日夜不安,大臣們也盡力謀劃,提出對策,增加國家用費。所以皇上和私府的官吏,請求建立酒類專賣,以增加邊防用費,供給守邊戰士,拯救災難中的百姓。作為百姓的父兄,怎麼能提議罷掉鹽鐵官營等政策呢?"
儒生說:"......現在九州連戊一片,天下統一,皇上可以在高大的宮廷之中閒遊,看看群臣的奏章,在皇宮中談論《雅》、《頌》,出宮車鈴鳴響,皇上仁德光輝燦爛,可以與唐堯、虞舜齊名,功勞成就流芳後世。對於南方、北方的落後民族,那些寸草不長的地方,皇上又何必憂慮出現戰亂的局面呢?如果陛下不想拋棄他們,只要對他們施行仁德,給一些恩惠,北方落後民族必然人心向漢,自己敲開邊境的城門,歸順漢朝的統治。然後他們保持自己的體制而作為漢朝的藩臣,這樣他們永遠也不會對於歸順中原的行為有曆反悔了。"⑴
桑弘羊說:"......邊疆的百姓居住在寒冷艱苦的地方,有抵禦強敵匈奴的戰爭。烽火一起,就有喪命的遭遇。所以,有邊疆百姓與敵人作戰,才能使內地安寧。這是因為有邊郡作為抵禦匈奴的屏障啊!《詩經》上說:'都是國家的事情,為何我獨勞苦',就是諷刺這種勞逸不均的現象。因此,聖明的皇上關心四方邊境地區百姓的苦難,出兵打退胡、越的侵擾,趕走敵寇,平息戰亂,並將內地豐富的物資支援邊境地區。邊境強大了,內地就會安全。內地安全了,整個國家也就安然無事。這樣做,你們還有什麼可說而不閉住嘴巴呢?"
儒生說:"古時候,天子在天下的中央建立國家,範圍也不過千里,諸侯列國也不到不能耕種的地方,《禹貢》上記載也只有五千里;百姓各自供養他們的君主,諸侯也各自保衛他們的國家。因此,百姓的負擔平均,搖役也不勞苦。現在到幾千里以外的地方去攻打匈奴和越人,道路遙遠荒僻,士兵疲勞。所以邊境百姓有殺頭之禍,而國家也有滅亡的憂患。這就是百姓議論紛紛而不沉默的原因。治理國家的辦法,是由內到外,從近的開始。近的歸順了,然後再招來遠的。內地百姓衣食足,然後安撫邊境地區......"
桑弘羊說:"俗話說:'賢人不容侮辱'。以世俗習慣說,在偏僻的鄉村裡有了兇暴的歹徒,都要受到制裁。如今聖明的皇上在位,匈奴竟敢公然為寇,侵擾邊疆,野菜也被他們采了(指國家受侵擾),這是對仁義的侵犯。從前,北方的戎狄攻打過周大王的封地,匡地的人拘禁過孔子,所以不仁的人,是仁義的敵人。因此,朝廷加強軍事訓練以討伐不義的人,設置兵械以防備不仁的人。"
儒生說:"匈奴地處沙漠之外,生活在不長莊稼的地方,是老天爺鄙視他們,把他們拋棄了。他們沒有房屋居住,沒有男女之間的區別,以空曠的原野為材莊,用簡陋的氈帳作住房.他們穿獸皮,羌獸毛,吃的是獸肉,喝的是獸血,遇到集市交易就行串,放牧時就胡亂居住,和內地的麋鹿一樣。但朝廷裡那些愛惹事的大臣卻要求他們講仁義,守禮節,結果使國家的戰事至今沒有停息,萬里邊疆到處設防。這正是《詩經?免宜》上所諷刺的事情。"
桑扯羊說:"天子,是天下人的父母。四方的百姓。按照道理來說,沒有不願當天子的臣子和僕人的。然而仍要修築城牆,設立關卡,訓練軍隊,護衛宮廷。日的是為了打敗遠方的敵人,防備四方敵人的侵擾。現在匈奴還沒有降服稱臣,雖然暫時無事,但是(你們)要解除防備,那怎麼能行呢?"
儒生說:"吳王之所以被越人俘虜,是因為他忽略了眼前的敵人,而去攻打遠方隨國家。秦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它只顧防備外面的胡人、越人,而國內喪失了德政。對外使用武力,內部政治腐敗,戰備造成後患,反而增加了皇上的憂慮。如果皇上崇尚仁義,那麼遠近的人都會暗中跑來歸順。周文王時就是這樣。若不施行仁義,那麼連人臣、僕人都要為寇作亂。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人。仁義衰敗了,戰爭就會多起來。德政興起來,戰備就可以減少。"
桑弘羊說:"過去,四方的民族都很強,他們一起危害我們的邊境。朝鮮越過邊境,掠劫遼東一帶。東越越過東海,佔領浙江南部。南越侵入內地,打到長沙以南。氏、蚊、冉、驗、唐、南、昆明等藩王,也經常擾亂甘肅和四川一帶。現在東、南、西三面邊境已經平定,只有北方還不安寧。只要匈奴一出動,我們內外就會感到震驚。現在放棄戰備怎麼能行呢?"
賢良說:"古時候,聖明的君主推行仁政,提倡仁義,以此來安撫百姓,所以近處的人變得更好,遠處的人都來歸順......只要施行德政,不僅可以擊敗敵人,避免他們的侵害,而且還能夠獲得原來並不想得到的成果。"⑵
桑弘羊說:"漢朝建國以來,就對匈奴講友好,搞和親,派使者給單于送去很多禮物。然而他並不因為得到重要的人質和優厚的禮物而改變侵略的本性,反而越來越厲害地殘暴騷擾漢朝邊境。武帝看到對匈奴只能用武力打敗而不能以'仁德'去感化,所以廣用將帥,招募勇士,以便討伐匈奴的罪惡。武帝的功勳燦爛輝蝗,名揚四海,載入史冊。這怎麼能說是'丟掉十個得到一個'呢?苟且偷安會有危險的後果,眼光短淺必有災禍來臨。"
儒生說:"以前,與匈奴搞和親,周圍的少數民族都向漢朝繳納貢品。君臣之間,內地和外族之間互相信任,沒有胡、越騷擾的憂息。那時候,朝廷向人民要求財物少而容易滿足,老百姓安居樂業,沒有兵災禍事。人們種田吃飯,養蠶種麻穿衣。家家都有多年的積蓄,朝廷財物充足有餘。鄉間老年人,都能得到皇上的恩惠。從這以後,廢除了仁義,使用武力,讓軍隊和百姓倍受勞苦,去掠奪毫無用處的亡地。把郡縣設立在沙漠亂石之中,邊民不能自衛,於是屯田戍邊,運送大量物資供應邊防。我們只看到抗擊匈奴政策的失敗,而沒有看到它的成功。"
桑弘羊說:"匈奴以講和好的虛名哄騙我們,而實際上不講信用。國家屢次被蠻、貊所欺騙,而你們對此不感到憤怒。是什麼原因呢?高皇帝持劍安定九州,現在我們有九州大的地盤,對匈奴卻不起作用。鄉里百姓之間還有貧賤的分別,何況我們統治萬里的皇上與一個小國匈奴比呢?如果我們以全國強大的力量去對付,有什麼敵人不可以摧毀?以全國軍隊的力量去對待,有什麼敵人不可以征服呢?現在,我們皇上有帝王的名望,但威力卻不能到達長城以外。相反,給匈奴送財物,助長了他們的狂妄自大。這是五帝所不能容忍、三王所必然要憤怒的。"
文學說:"成湯先做夏的臣子,而終於征服了夏。周(文、武)曾為殷朝的諸侯,而終於滅了殷。所以大國安撫小國,就能成就王業。以自己的強盛欺負弱小的國家,必然滅亡。聖人不因為擴大疆域,而使他的百姓困乏。駕馭車子的能手不因為加快趕路,而使馬疲憊。所以造父駕車不慌不亂,聖人治理國家不違背仁德。秦朝用鋒利的馬嚼子駕馭國家,揮動長鞭抽打八方,駕車的轅馬、駿馬已經疲憊不堪了,還越來越厲害地鞭打它,所以才有車毀鞭丟(國家滅亡)的事故發生。不是軍民不眾,也不是力量不強,但人心都背離朝廷,歸附者也反叛了,沒有人為它出力。這就是高皇帝持劍取得天下的原因。如果我們皇上與匈奴單幹和好,互相往來,天下安寧無事,世世代代沒有戰爭的禍患,這樣,軍民還有什麼戰事,三王還有什麽憤怒的呢?"⑶
桑弘羊說:"漢朝有匈奴這樣的敵人,就好像樹木有蛀蟲。人身上有病不醫治,就會愈來愈重。所以有謀賂的大臣認為應該抗擊匈奴,使其陷入困境。你們卻說要用仁德去感化他們,這只能是嘴上說說,實際上根本行不通。你們那一套遠不象三王,近不象秦始皇。(這樣)能讓官吏推薦你們治理國家,安定百姓、保衛邊疆嗎?"
文學說:"......如果我們認真地觀察古代三王是怎麼昌盛的,研究近代秦國是怎樣滅亡的,分析兩者之間齊桓公是怎樣興起的,(我們就應該)不用武力,實行禮義,廢除暴力,崇尚仁德,撤除關卡,拆去邊報防禦工事,用仁義去開導匈奴。那麼北面邊境就會沒有被侵擾的憂患,國家也就會沒有戰事了。"
桑弘本說:"事先不做好堆備,就不能應付突然事變。國內如果沒有戰爭淮備,就不能抵禦敵人的襲擊。《詩經》上說:'告戒百姓,要嚴守法度,防備意外。'所以,有文治也必須有武力準備。從前的宋襄公過分信任楚國,和楚王會盟而不加成備,以致遭到奇恥大辱,自身被囚,連國家也幾乎滅亡。所以,雖然有誠信之心,但不知道隨機應變,就是走向危險和滅亡的道路......匈奴象狼那樣貧得無厭,等待時機發動進攻,象狂風閃電般的襲擊。而你們卻想用誠信之心,用金銀綢緞去安撫,相信他們毫無信義的詐騙,就好象親近趾、躋那樣的強盜,扶助吃人的猛虎一樣啊。"
文學說:"《春秋》上說過:'實行王道的人是無敵的',就是說他的仁義深厚,道德純美,天下人都服從,沒有人敢和他較量交鋒。他的德行影響到國外,凡是車、船所經過和人的足跡所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不蒙受他的恩澤的。就是蠻、貊那些風俗不同的民族,也通過幾重翻譯,自動前來進行朝拜。那時候,天下太平,君臣同德,彼此互相信任,上下和睦。雖有軍隊也用不著它,武器收藏起來不使用。老子說:'犀牛沒地方用它的角,螫蟲沒地方放它的毒。'所以國君要是講仁,就沒有不講仁的。國君要講義,就沒有不講義的。世上哪裡還會有像趾、躋那樣的人讓我們去親近的呢?"
桑弘羊說:"......現在,心懷叵測,陰險詭詐,他們見利就想上前掠奪,抓住方便機會就發動進攻。經常偷偷地到我們邊界窺測,偷襲我們沒有防備的地方。如果聽信你們的話而毫無設防,那就像把寶貴的東西放在路旁而不去看守一樣。想要它不丟失,那怎麼可能呢?"
文學說:"如果至誠的信義著稱天下,純樸的德行傳佈四海,那麼近處的人就會用歌曲來頌揚他,遠處的人就會帶來珍禽寶物來朝拜他。古時候,統治近處的人不靠權勢,招來遠處的人歸附不用武力,而是靠實行仁義道德和任用賢良的人。這樣,老百姓對於做事情,就會不貪圖安逸而樂於勤勞。對於財物,不要多而求少。上下相互謙讓,路上行人像大雁飛行一樣有秩序。那個時候,人們不希罕財物,而崇尚道德,重視仁義,而輕視財利,獎賞他東西他都不要,還有什麼寶物需要看守的呢?"⑷
桑弘羊說:"老虎犀牛所以能夠捕捉熊羆、制服各種野獸,是因為它們爪牙銳利便於捕捉。秦國的勢力所以吞併天下,統一中國,是由於佔有險要堅固的地形,而且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烏龜和玳瑁有硬殼,狐貉就不能擒捉它們。蝮蛇有毒牙,人就害怕而且不敢輕易傷害它。所以,有防備就能制服敵人,沒有防備就被敵人所制服。仲山甫糾正周宣王的過失,蒙恬修築堅固的長城,都是為了防備侵犯抵禦敵人於萬里之外。如今不加強邊防,耍想安定國內,就如同住家人沒有修好院牆一樣,夜間一有事被狗叫驚醒,必然糊裡糊塗地不知所措。"
文學說:"......防備敵人關鍵在於施行仁德,而不在於邊塞的堅固。如果真正把實行仁義作為險阻,以道德為要塞,賢人為兵力,由聖人來防守,就沒有人能夠攻破。這樣,內地就不會有狗叫的警擾,邊境也不會有驚慌不安的憂慮了。那麼,人們還會手忙腳亂幹什麼呢?"⑸
......
儒生們真是假得可愛。
顯而易見,法家與儒家戰爭觀的衝突,其實是人性惡與人性善觀念衝突的延伸。
儒生們對戰爭的態度是和他們的祖師爺孔丘一脈相承的。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也?"(必不得已去掉一個,三個當中首先是哪個呢?)曰:"去兵"。⑹(《論語?顏淵》)
衛靈公問孔丘排兵佈陣的事,孔丘回答說:"關於禮儀、祭奠方面的事,我尚有所聞。至於行軍打仗方面的事,那是沒有學過的。"第二天,他就離開衛國走了。⑺(《論語?衛靈公》)
孔丘給人的印象是整日四處奔波,一生抑鬱不得志。其實,他也曾得過志。就在他認為已知天命的五十歲時,魯定公任命孔丘作了中都宰的官,後又升遷為大司寇,代理宰相職務。喜形於色的孔丘一上任,就幹了幾件事:
第一件是撕下仁愛面紗,殺了"持不同政見者"少正卯。
第二件就是讓男女走路分開,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還有一件就是魯國連著打了三次敗仗,孔丘問一個士兵打仗時逃跑的原因,士兵說:"我有老父,我如果戰死,就沒人養活我父親了"。孔丘認為他很孝,不但不責備他,反而提拔他做了官。"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孔丘獎賞了逃兵,魯國人就更容易打敗仗了)。⑻
難怪韓非說儒術乃"亡國之言"。商鞅說以儒治國,"敵至必削""必削至亡"。
法家一針見血的預言,很快就被歷史所證實:被孔丘所周遊過的、受儒家思想不同程度感染的六國,並沒有像孟軻這個江湖術士向六國國王所許諾的"仁者無敵",而是先後亡了國。
"孔子西行不到秦。"⑼秦國沒有受到儒家思想毒害,信奉法家思想,最終憑著自己的軍事實力,擊敗、吞併了六國,創建了東至大海,西至甘青高原,北至河套、遼東,南至嶺南,遼闊的大一統帝國。
繼承秦制的漢帝國,軍事更加強悍,疆土更加遼闊。漢武帝期間,漢人對西北的匈奴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給了匈奴人以致命的打擊。然而,就在漢人的軍事鼎盛時期,儒教又重被尊崇。從此埋下了漢人亡國的禍根。
漢人亡國的徵兆,在漢朝之後的晉朝既已顯現。
西晉惠帝時,爆發了"八王之亂"。這時,在漢朝時投降漢人的南匈奴認為,反叛漢人復興祖業的時機到了。於是五萬多匈奴人公推劉淵(因漢高祖劉邦曾與匈奴先祖冒頓相約為兄弟,南匈奴降漢後,匈奴貴族皆改姓劉)為大單于,公開反晉。
西元311年,匈奴人攻陷西晉都洛陽,俘獲晉懷帝司馬熾。西元316年,匈奴人又攻陷西晉臨時都城長安,俘獲晉湣帝司馬鄴,西晉滅亡。
從此以後,在長達265年的時間裡,中國的政治、文化、軍事中心--中原的黃河流域,一直被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所佔領。
繼承鮮卑人北周政權的隋朝,統一了全國,結束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隋是個短命的王朝,興起於山西太原的唐,很快就取代了他。唐的開國皇帝李淵,自稱是漢代名將李廣之後,並將老子李耳當成自己的先祖,並為此對道教倍加推崇。
經學者陳寅恪考證,李淵實際上是鮮卑人,是西魏弘農太守、鮮卑大野氏人李初古拔的後代。
宋代大儒朱熹也說:"唐源流出於夷狄,故閨門失禮之事不以為異"。⑽
難怪唐代宗李世民一邊是漢人的皇帝,另一邊還是胡人的"天可汗"。難怪唐代胡氣氤氳,胸襟開放。
唐之後,在中國的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五個王朝,同時其周邊地區先後存在著十個割據政權。史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五代十國。在五代中,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皆由沙陀族人所建。
53年的五代十國被宋朝終結。宋朝是一個漢人建立的統一的王朝。
漢人建立的宋朝,是儒家思想最為鼎盛的一個朝代。這不僅表現在宋朝大儒雲集和理學興起,還表現在法家人物王安石變法所遇到的阻力和失敗上。
鑒於北宋國力貧瘠的現狀,王安石發動了以理財、整軍為主要內容的變法,以求加強中央財政和軍事力量。但變法因遭到了儒家保守派的堅決反對,而最終以失敗告終。王安石本人也受到了司馬光、程頤、程顥、蘇軾、蘇轍等大儒們的詆毀和誣衊。
在中國這個儒教最興盛的朝代,儒教所帶來的社會弊病:官僚機構臃腫,政治腐敗,軍事衰弱等也最明顯。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最為軟弱的一個朝代。他先敗於北方的契丹人遼國,再敗於西邊的黨項人西夏,後被北方的女真人金國攻破都城開封,皇帝被女真人掠走。龜縮於江南的南宋,最後再敗於蒙古人,最終連半壁江山也失去了。
西元1279年2月,南宋的最後一個據點崖山(廣東新會縣南海中)被元軍攻破。大臣陸秀夫抱著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漢人全面亡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千年為一個宗教單元。雖然有法家思想在支撐門面,但終不抵亡國儒教的蔓延浸淫。漢人從漢代尊儒到南宋亡國,也就一千餘年的時間。
蒙古人的元帝國滅亡後,漢人建立明帝國。經過近百年胡人的血腥統治,漢人也沾染了許多驃悍之氣。明的統治者將法家思想極度發揮,中央集權專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軍事上也較強硬。但是,這並不能阻止儒教的浸潤。最終明朝由於土地兼併劇烈、貧富分化嚴重、吏治腐敗、人民負擔過重,而爆發了窩裡鬥。沒有生計的農民揭竿而起,攻陷了明的都城北京。鷸蚌相爭,魚翁得利。東北的女真人趁虛而入,漢人再度亡國。
女真人對漢人的統治很成功,然而時運不濟,西來的歐洲人將大清國重創,接受了一些西方思想的漢人趁勢打倒了清帝國,建立了漢人國家--中華民國。可時間不久,國共兩黨窩裡鬥,使得日本人效仿女真人趁機漁利,並將東半部中國占為己有。女真人亡明的歷史似乎又要重演。
但是,時代不同了,地球變小了,日本人的侵略行徑冒犯了美、蘇兩個大國的價值觀和國家利益。在他們的打擊下,日本人滅亡中國的野心未能得逞。
日本投降後,中國大陸的統治者--國民黨政府,因一貫尊儒,從而導致了政治腐敗、軍事衰弱。其軍隊人數雖多,裝備雖精,但終因內部缺乏團結、相互扯皮,而最終被反儒的共產黨軍隊擊潰。失去大陸的國民黨龜縮於小島臺灣,匍匐在美國的羽翼之下,苟且度日。
反儒的共產黨建立的"人民共和國",軍事上是強硬的。建國伊始,便與世界第一號強國美國在朝鮮半島大打一仗,結果戰成平局。
文革期間,又因珍寶島一個彈丸之地,與世界上第二號強國蘇聯大打出手。結果軍事上也沒吃虧。共產黨中國是自秦漢之後近兩千年來漢人建立的軍事上最強硬的國家。
共產黨確確實實讓漢人一掃一千多年來的晦氣。但是,"好景"不長,毛澤東死後不到三十年,第三代共產黨人再度尊儒。中國的軍事衰弱又開始了......儒教是地地道道的亡國之術。
儒教這個病毒,誘惑著每一個政權來尊奉他。之後儒教又讓他們一個個都亡了國。中國歷代的政權無意之中都成了儒教的犧牲品。那麼尊奉他時間最久、最為虔誠的漢民族的命運又如何呢?
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是儒教的載體。他的名稱來源於獨尊儒術,又與外族戰爭頻繁的大一統漢朝。
伴隨著歷代的亡國,漢族人民也屢遭劫難:
東漢末至三國時期,由於內亂,原本富庶的漢族居住地,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破敗景象。十室九空。漢族居民大量死亡,人口急劇減少。東漢全盛時,國家戶籍上登記的人口有4915萬,而西晉統一後,包括內遷的少數民族在內,人口只有2000多萬。
漢末、三國時,中原的荒無人煙,使得西、北的少數民族紛紛內遷。曹操遠征遼東,將聚居於今遼寧一帶的烏桓族人遷到中原,並將它們組成一支精銳的騎兵。平定關隴後,又將大量的氐族人遷到關中各郡。而原居於今青海、甘肅及四川西北部地區的羌族人,也遷居到當時稱為關中的今陝西渭河平原上。氐、羌內遷的人口多達四十二、三萬之多。當時關中地區漢人和外族人各占一半。西漢時降漢的匈奴人也逐漸南遷,即今山西汾河河谷及秦長城以南地區。
從魏至晉,相繼內遷的匈奴人達三十五萬以上。其中有一個叫"羯"的民族雜處於匈奴之中。他們自稱是匈奴人的一枝,但他們的相貌與蒙古人種明顯不同。高鼻子、深眼窩、滿臉鬍鬚。
學者認為他們來自中亞,或者是希臘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遠征軍的後代。
興起於大興安嶺的鮮卑人,也逐漸南移至遼東、遼西、陝西、甘肅、青海等的。鮮卑人內遷的人口有五十余萬。這一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總數超過二百萬。
正是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在西晉"八王之亂"時將漢族政權逐出中原,並對漢人大肆屠殺。
匈奴人劉曜率匈奴軍攻破西晉都城洛陽後,殺晉王公貴族3萬余人。將捕獲的西晉官員盡加殺戮,並將洛陽焚為灰燼。
羯族人石勒率軍在今河南鄲城縣東,將西晉逃竄的10多萬官員及士兵團團圍住,全部射殺。死屍堆積如山。
繼石勒之後,統治後趙政權的羯族人石虎,每攻下一個漢人據守的城池或堡壘,便將其中的人全部殺死。但石虎對漢族的女人並不忌諱,他掠奪中原地區年齡在13-20歲的漢族美貌女子3萬多人,來充實自己的後宮。其他羯族貴族各自奪取的又有近萬人。就連結過婚的、老百姓的妻子也不放過。
西晉滅亡後,胡人相繼在黃河流域建立了近20個民族政權。激烈的民族衝突,使得漢人不得不拋棄自己的家園向東、向南逃亡。江淮地區是漢人逃亡前夕的主要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遷移逐漸南移。江蘇、安徽南部、湖北東部、浙江、江西、福建、廣東都有大批漢族流民移居。
據學者統計,魏晉南北朝時期,從黃河流域向江淮流亡的漢族人口在100-200萬之間,這是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南遷。
結束南北朝胡漢分江而治局面的隋朝的統治者楊堅,是鮮卑人政權北周皇室的外戚。其民族身份模糊。他廢除了自己的外孫北周皇帝宇文闡,篡奪了北周的政權,改國號為隋。後來,又通過武力征服了漢人的南朝,一統天下。29年後又被唐朝所取代。
唐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在這個朝代中,匈奴、鮮卑、羯、氐、羌、烏桓、敕勒等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少數民族,都變成了漢人。南方長江流域的諸蠻、珠江流域的諸俚,也變成了漢人。甚至許多來唐經商、避難的波斯人,也變成了漢人。唐朝時的漢族已經逐漸失去種族血緣意義,僅僅具有文化意義了。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及唐末的黃巢起義,使得中原人再度南遷。中原再次出現"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景象。
北宋末年,女真人攻陷宋都汴梁(今開封),掠走徽欽二帝。宋王室南遷。中原人為了躲避戰禍,再度南遷。從北宋被女真人所滅到南宋被蒙古人所滅的一百餘年中,形成了中原人的第二次大規模南遷。
蒙古人比契丹、女真人更野蠻,"城拔必屠"。史稱"兩河山東數千里,人民殺戮幾盡"。關中在兵火之餘,八十二縣"戶不滿萬"。許多蒙古貴族主張殺盡漢人。如別迭就提出:"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最終是更適合農耕、不適合放牧的地理環境救了漢人一命。忽必烈保留了漢人,為其耕種土地。
南宋滅亡後,當了亡國奴的漢人,受到了蒙古人的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蒙古人將國內的人分為四等: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
色目人,就是有色眼睛的人,指的是從西域、中亞、西亞、歐洲而來的30多個民族,他們是蒙古統治者的助手,充當元帝國的重要官吏。漢人指的是北方、中原的契丹、女真其一部分漢人。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漢人。
漢人是蒙古元朝中地位最低下的人。蒙古人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蒙古人打死漢人,也不判死罪,只要交上一些罰款便可。漢人傷及蒙古人,卻要判死罪。漢人不能從政,不准攜帶武器等等。
那些不願當亡國奴的漢人逃離大陸,避難南洋,成為第一批出洋的中國人。
元是中國的又一個民族大熔爐。元滅明興後,活動在中國大陸的諸多少數民族,幾乎都成了清一色的漢人。
漢人建立的明朝被滿人消滅後,漢人的悲劇再度上演。也許是有了蒙古人的前車之鑒,滿人入關後,並不像蒙古人那樣殘酷,也沒有想要將大陸變成牧場。統兵的多爾袞接受了投降的漢人範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期開門歸降,及為內應立大功者,破格封賞"。漢奸們"善良"的建議,使得清軍勢如破竹,很快就征服了漢人。
宋朝滅亡,表面上還只是力不如人。明朝滅亡,漢人的主動迎合之姿就盡現了。
不願當亡國奴的漢人無路可逃,只得再度逃亡海外,或避難臺灣,或流亡南洋。這就是中國人第二次海外逃亡。
也許是滿人認為這樣溫柔地對待漢人,是太便宜他們了。滿人在軍事上完全取得勝利後,便開始實施一個苛刻的、旨在征服漢族人心鬥志的種族政策:剃頭、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易服,漢人容易接受。但是剃頭,就讓漢人為難了。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聖人"教導,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三國時,曹操的割發可以代替斬首。剃髮,這不是要人的命嗎?
"殺頭事小,剃髮事大",為了捍衛自己的傳統,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江南的漢人紛紛組織起來進行反剃髮鬥爭。江陰漢人聚眾拒絕剃髮,並將城池佔據,抵抗清兵。結果全城17萬漢人全部被屠,無一人生還。位於江陰東南的嘉定漢人,也組織起來抵抗剃髮,遭到了清兵的三次屠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江陰之難""嘉定三屠"。
這個滴著漢人鮮血、用屠刀剃成的禿頭,時間久了,竟成了美。那根象徵著漢人亡國、標誌著民族恥辱的辮子,到了清末,漢人竟像保護命根子一樣,不肯剪去。
今天的清宮戲更是熱火朝天,漢人們爭相仿模著、欣賞著、琢磨著、把玩著滿族統治者的髮型、服飾以及阿瑪、阿哥、格格等鳥語。早就將祖先的亡國之痛忘得一乾二淨了。
中國人真是一群沒記性、最沒心肝的人。
滿人是一夥精明的、勵精圖治的統治者。他們不像蒙古人那樣一味地壓迫漢人,而是以漢制漢,允許漢人參與政治,將半數的官職讓漢人擔任。
滿人很會揣摩漢人的心思,更明白儒教對於自己統治的作用。他們攻進北京後,先是禮葬了明崇禎皇帝,後即"遣官祭先師孔子",再後來又抬高國子監的孔子神位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
尊孔重儒是滿人歷代皇帝都嚴格遵守的政策,他們極力將自己扮演成為儒家道統的繼承者,孔"聖人"的好學生。但是他們的內心深處,卻對儒教心存疑忌、警惕,堅持保留自己滿族的姓氏,以及游獵尚武的民族傳統,並且從內心裡歧視漢人,不允許滿人和漢人通婚。就連漢族中漂亮的女人也不染指,竭力保護自己民族血統的純正。
滿人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漢人所需要的。奴性十足的漢人在靈魂深處所真正需要的,就是一個慈祥的、能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同時又是嚴厲的、並在血緣上與自己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的統治者。
滿人就是漢人內心渴望的統治者,如果不是歐洲人的到來,滿人不知道還要統治中國幾百年。
後來的英國人也是中國人所真正渴望的統治者。在香港被英國人統治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的一群中國人。
擺脫滿人統治後的中國人,不久又差一點再度被日本人淪為亡國奴。
將日本人與滿人相提並論,會有許多中國人不同意。他們反對的理由是: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過去的民族衝突也是家庭內部矛盾,這怎麼能和中日間的民族衝突相提並論?!--這是一種機械狹隘的歷史觀,是女人般的思維。如果日本不受國際干預,真的滅亡了中國,中國人豈不是和日本人也成了一家人?!不都成了"大東亞共榮"大家庭的成員了嗎?!
......
儒教何止只是亡國之術,說它是亡種之術也不過分。
儒教宗法最講究血統。但實際上,中國人的血統最混亂。儒道教中國就像一個巨大的混沌的"乾坤袋",什麽東西都能被裝進去,並被消化掉,最終成為一團混沌。
由國外進入中國的具有純正血統的動物,過不了三代,其血統就會被雜交欲望特強的中國人將其雜交掉。同樣,由國外進入中國的人,也不例外。
猶太民族是一個特殊的民族,它的特殊性之一就是該民族超強的生存能力。猶太人自從西元1-2世紀的羅馬統治時期就被趕出了巴勒斯坦地區。
失去家園的猶太人,從此散居在歐洲各地。由於他們殺害了耶穌基督,所以他們遭到了歐洲基督徒們的報復、虐待、甚至屠殺。雖然飽經苦難和流離,但猶太民族一直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頑強的生存著,始終沒有被其他民族所同化融合。但就是這樣生存能力極強的民族,到了中國以後,很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淹沒在中國人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自唐代以降,所謂的漢族,就只具有文化意義,已經失去了血統含義。自己被別人征服了,還恬不知恥地說同化了別人。所謂的漢族,真正的稱呼應為"儒族"、"龍族"。
中國人自己編的家譜,動輒上溯到周公時代,並且還都是周公的親戚。這哪裡是什麽"家譜",簡直就是"儒譜"、"龍譜"。
中國人妄稱自己是什麽炎黃子孫,搞什麽祖先崇拜,其實中國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嗎?你們拜的並不是什麽祖先,而是龍。龍早就使你們忘記了真正的祖先,然後取代和假冒了你們的祖先。
你們將龍這個醜八怪作為自己的祖先,其實是在認賊作父。你們尚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稱什麽龍的傳人!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亡國的歷史,也是一部種族屈辱失敗的歷史。但卻是儒教勝利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中,伴隨著非儒異族入侵的,是儒教中國疆域的擴大:秦的疆土比周幾乎大一倍,那是非儒的秦人入侵的功勞;唐朝比漢朝的疆域大近六分之一,那是胡人的功勞;漢人宋朝的疆域就又比唐朝的疆域縮小許多,只有唐疆域的二分之一不到;元朝的疆域最大,西藏、臺灣第一次被劃入中國版圖,至少是宋朝的五倍,但那是蒙古人入侵的功勞;漢人明朝的疆域再度縮小,不到元朝疆土的一半;清朝的版圖再度擴大,鞏固了蒙古元朝的疆域,比明朝的疆土大一倍,那是滿人入侵的功勞;漢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比滿人的清朝小了三分之一。相比較,滿清末年割的那一點地算得了什麽?......
而每次疆土的擴大,即是儒教勢力範圍的擴大。
伴隨著中國歷代王朝覆滅和民族恥辱的,是儒教的節節勝利。
有誰是靠著自己肉體被攻陷的手段來達到征服別人的目的的呢?那就是女人。
漢朝初起,漢人與匈奴人作戰,被困于平城白登山。漢人靠對匈奴單于行賄,才僥倖脫險。後來為了避免匈奴的打擊,漢朝皇帝劉邦又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此後,呂後、惠帝、景帝都給匈奴送公主。
唐朝時,唐人與吐蕃族和親,將公主嫁給吐蕃人。
後來,送女人和親的方法不靈了,那就送錢。
北宋初,宋人和西夏黨項人開戰,黨項人不支,向宋人求和,結果宋人每年要"賜"給西夏白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葉3萬斤。
西元1004年,宋人與遼國契丹人開戰于檀州(今河南濮陽),遼大將蕭達覽中箭身亡,遼軍向宋軍求和,結果宋人要每年"贈"給遼國白銀10萬兩,絹20萬匹,還要稱遼國蕭太后為叔母!
打了勝仗,還要給敵人送錢,多賤!這是在禦敵,還是在引誘?!
1042年,遼國再度侵宋,宋子豪歲增白銀、絹各10萬兩、絹10萬匹,並將"贈"改為了"納"。
1139年,宋人在軍事上取得優勢,岳飛抗金取得巨大勝利時,宋人"見好就收"和金國女真人議和,向金國稱臣,年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
1141年,就在嶽飛節節勝利,收復失地指日可待之時,宋朝廷殺死嶽飛,再與晉國議和,簽訂"紹興和議",向金國割地賠款。
唉,宋人可真是孔二的好學生。
清朝,中國人與歐洲人開戰,擁有四億人的泱泱大國,經不起萬里迢迢而來的幾千名英國士兵的一擊,割地賠款又開始了......
不是"和之以親",就是"施之以德"。不是犧牲色相,就是奉送金錢-真是女人的伎倆!
表面上是"和為貴",實際上是"誘為上"。
在鹽鐵會議上,桑弘羊曾指責儒生說:"軍隊和裝備是國家有用的力量,城池和堡壘是安全的保障。現在你們卻想把這些統統取消,這是撤銷邊防,暴露內地,就象把心臟和腹腸呈現在匈奴面前。"(11)
桑弘羊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儒教裸露的哪是什麽心腹呀,她裸露的是外生殖器。
還是道教坦白: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12)(《老子?二十八章》)(有一個東西混染而成,她出現在天地之前。她無聲無影,獨立存在永不改變,迴圈運動永不停止,他就是天下萬物之母。)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13)(《老子?二十章》)(眾人都有用,只有我冥頑無能。我之所以和大家不同,是因為我以女性的方式生存。)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4)(《老子?十一章》)(摶粘土製造器皿,正是因為有了空洞,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修建房屋,正是由於有了空間,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說器物給人帶來的便利,全在於因為它具有空間。)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5)(《老子?六章》)(空間的作用,永遠不死,因為他是一個玄妙的母體。而這個母體的生殖器官,就是萬物的根源。它永遠存在著,用之不盡。)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16)(《老子?二十八章》)(知道什麽是雄性,但卻固守雌性。甘做天下的溝溪。)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如兩者各得其欲。大者宜為下。"(17)(《老子?六十一章》)
等一等,這《道德經》(《老子》在教人做什麽?幾千年了,怎麼沒人指控她在散播黃毒?
不是還有法家思想嗎?是的,不過法家思想所打造的那低矮的長城和那不堪一擊的軍隊,不是保護她肉體的盔甲,而只是她身上的一抹肚兜。生殖器並不美,但經肚兜一遮掩,那就"不僅僅是吸引",而是勾引了。
儒道教中國的小名叫倩娜。她人口眾多,民眾溫順,財富集中,軍隊軟弱。她就像一個珠光寶氣、豐腴、裸體、只披一絲肚兜的妖嬈淫蕩女子。在她的誘惑下,凡與她接觸過的男人,不管年齡大小,個頭高低,只要有種,都可以上她。等精力被耗幹後,倩娜就會無情地將老朽一腳踢開,再去勾引更年輕更強壯的野男人。男人換了一個又一個,但她卻愈戰愈勇,愈活愈滋潤--整個一部中國對外戰爭史,就是倩娜的性關係史。先是與野男人眉來眼去,然後是勾引挑逗,再後是半推半就,最後是一瀉到底"兩者各得其欲"......
有時候,倩娜的遮羞布很硬,倩娜的神情很高傲,這不免讓周邊的野小子們自慚形穢,望而卻步。但不用擔心,時間一久,她就會自己發騷。什麽表現?就是窩裡鬥!
儒道教中國的社會就像太極圖所表現的那樣:一個封閉的圈裡,黑白兩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勾心鬥角,糾扯纏鬥,永無止息。
外表上看,他總是溜光圓滑,團結一致,上下同心。但真的走進內部一看,其中之齟齬羈絆,讓人有苦難言。
不明真相的局外人,總是錯誤地將它當成一個光滑堅硬的石頭。明白真相的局內人,知道它實際上只是一個"外光里拉茬"的驢糞蛋。
中國龍文化是一種內鬥文化。道教的陰陽、五行是內鬥文化的根源。這一點在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的中國占卜、算命術中表現得很充分。
十字架是兩極的平衡,太極圖是一元的分裂、相互對立、彼此消長的陰陽學說,是中國人逆來順受、鋌而走險、表面仁義道德、背後男盜女娼等人格分裂的根源。是社會權力、財富兩極嚴重分化的根源,同時也是中國人內鬥的根源。
陰陽是中國文化的根源,也是"矛盾論""辯證法"的祖宗。陰(――)陽(-)是八卦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是中國人思維的基本元素。"一陰一陽謂之道"(18)(《周易?易傳》)。世界萬物萬事,皆可根據其內部屬性特徵,被中國人劃分為陽和陰兩大類。比如天地、日月、君臣、父子、夫妻、晝夜、明暗、動靜、內外、雌雄、男女、剛柔等等。陰陽是中國社會天尊地卑、君尊臣卑、三綱五常的哲學根源。
五行:金木水火土,被中國人認為是構成萬物的五個基本構成元素。五行之間是相生相剋、循環往復的。五行又分別代表五個不同的方位:土居中央、木居東、火居南、水居北、金居西。五個不同的方位組成了一個封閉的圓。五行是一個封閉的專門研究五行內部關係的理論。
陰陽、五行又分別與曆法中的十天干、十二地支一一對應。比如:甲丙戊庚壬五天干、子寅辰午申戌六地支屬陽;甲乙兩天干、寅卯辰三地支屬木等。這樣以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以天干地支為基本運算單位的中國算命術就形成了。
陰陽徹底地抹煞了平等的觀念。有了它在作祟,中國人凡事非要分出個高低、尊卑、陰陽來。
五行又是一個封閉的圈子,這就使得中國的算命術(批八字)其實成了"內部關係預測術",或者叫做"內部關係鬥爭預測術"。這種算命術除了推算一個人的流年之吉凶之外,就是推算一個人與自己周圍身邊的人如父母、兄弟、上下級、同事、鄰居關係的。
由五行、天干地支所決定的人際基本關係是:相生、相克、相和、相從、相害、相刑。
其中,克、沖、害、刑等惡性的關係竟占了一多半。
當算卦仙兒一句"子克母"的話進入了一位婦女的耳中,這句話就會在她心裡紮根。從此便會成為此母子後半生不和的禍根。
在沒有算卦之前,兒子即使與自己的母親頂撞、甚至大吵大鬧,都會被視為母子間的正常現象而不放在心上。但自從有了算卦仙兒的話後,兒子與母親的關係一下子就變得異常敏感,兒子與母親一點點的摩擦就具有了宿命、宗教的意義,便會引起此婦女劇烈的感情波動甚至極端行為來,這必然會導致雙方關係的迅速惡化,甚至發生悲劇。而這又正好使得算卦仙兒的話得以應驗。
即使此為母親對算卦仙兒的話不虔信,不作出劇烈的反應,但卦仙兒的話仍會不自覺地支配著她。使她對兒子時時防範,耿耿於懷,至死不變。在這種情況下,當兒子的不管盡多大的努力去孝敬自己的母親,也終是白搭。
同樣,當一位風水仙說某一人家的種種不幸,是由鄰家的風水相克所致。此家人便會陡生對鄰居的刻骨仇恨。即使風水仙們通常在"洩漏天機"之後,還具有"破除天機"的法術。指點此人家-何處需要築個影壁牆,何處需要掛個照妖鏡,來破除化解鄰人房屋風水對自己的沖刑。但是,當風水仙吃飽喝足揣著錢走了之後,鄰居間的仇恨卻從此留了下來。這仇恨會使得雙方因一點芝麻小事而大打出手,你死我活。
出了家門,在工作中同樣如此。中國占卜術(包括相面、爻卦、風水、批八字、拆字、扶乩等)的信徒眾多。其中不只是農民和家庭婦女,裡面還包括許多領導幹部和知識份子。一個有名氣的算卦仙兒的家門口,會經常停著來自四面八方幹部們的小轎車。
在今天的共產黨幹部中,尤其是單位的一把手、決策者,很多都是中國占卜術的信徒。不少還是虔信者。廠礦的效益不好,那是因為廠礦的風水不好,需要在廠門口放兩個石獅子鎮邪才行,需要在大門裡造個假山擋邪才行。領導五行缺水,單位院內必須造個水池噴泉才行。自己仕途受阻,原來是與領導犯克。自己最近邪事多,原來是有小人作祟......毛澤東,五行缺水,起名使用"澤""潤之"來補水。居住地皆為中南海、豐澤園等聚水之處。以及8341衛戍部隊的神秘番號等等諸如此類的關於大人物的神秘占卜故事,也在幹部、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市場。
當然,這些有些知識的幹部們也會"辯證地"看待算卦仙們的話。但那些話是具有魔力的。它仍會讓你心生狐疑,使你不自覺地將良性的合作關係變成惡性的謀算,將良性的競爭變成魚死網破的惡性對殺。
當然,在中國,除了一小部分認為一切皆有定數的堅信者外,除了一大部分認為不可全信不可不信的半信者之外,還有一小部分堅決不信者。這些不信者將這些占卜術視為騙術,將算卦仙兒視為騙子。他們的觀點雖對,但過於輕視中國占卜術了。
中國占卜術比中國的文明史還要悠久得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單純的騙術,豈能行騙數千年至今仍有眾多的信徒?中國的占卜術和中國中醫是同源同理的。它和中醫一樣,說它一點作用沒有,這不符合客觀事實。但說它是真理吧,它幹的卻又都是騙人的買賣--這不是普通的騙術,而是魔鬼的騙術,是巫術!
"未知"是上帝奧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破解這個上帝給人留下的懸念,是人類前進的動力之源。而抵擋人類進步的撒但,總是千方百計地將謎底洩露給人類,來滿足人的邪惡的懶惰,來泯滅人類探索的欲望,以拆上帝的台。
上帝的智慧何等深奧?撒但豈能參透?!她猜對了一點的同時,卻猜錯了十點。但就憑著這一點,它就可以行騙數千年,並一直騙下去。
中國人是一個勇於內鬥的民族。中國人在內鬥中表現出來的勇敢、投入、智慧,與中國人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懦弱、麻木、愚蠢反差很大,判若兩人。
局外人對此很難理解。因為他們不知道,內鬥就是中國人的宗教戰爭。
為食物、為女人而戰鬥,動物都會。宗教戰爭是人類社會的標誌。但是儒道教這兩個無神的"反宗教",卻將中國人的宗教戰爭壓縮到了動物或者說是氏族的水準上。使得中國人只看得見眼前蠅頭小利,並為之和自己的鄰居玩兒命。而對長遠的、公眾的利益,則認為事不關己,而相互推諉扯皮。直到被外敵各個擊破,或被屠殺,或淪為亡國奴。
有了道教這個內鬥的發動機,也就有了儒教的"安內"諸術。
儒教的"安內"思想,儒生們在鹽鐵會議上說得很明白:
桑弘羊說:"武帝稍除了東、南、西三方面的災難,安撫了周圍國家,使它們作為漢朝的屏障,又通達西域各國,以便討伐匈奴。匈奴被打得地盤只有獸困那樣大,孤弱無援,這正是他們困難重重將要滅亡的時候。如果剩下那些逃到很遠地方去的匈奴不消滅,就會使他們重新得到喘息的機會,兵馬得到休整,還會欺負西域。西域離匈奴很近,受到他們的離間,人心渙散,內部瓦解,這必然會造成大禍。"
儒生說:"國家土地廣闊,如果不實行德政就有危險。兵力強大,如果欺淩敵國,自己就會滅亡。猛虎和犀牛鬥得相持不下,螻蛄和媽蟻就會乘機得到好處。兩敵相鬥,百姓就會乘機作亂。因此,聖明的君主,看到利益時,要想到害處。看到遠處時,也耍照顧近處。現在為朝廷著想,最好的辦法不如停戰體兵,用厚禮去講和,親自施行仁德。"(19)
法家針對的是外敵,而儒生防範的是自己百姓。百姓在儒生的眼中,不過只是螻蛄和螞蟻而已。老虎與犀牛相鬥是會有危險的,如果犀牛給老虎送點兒禮,行點賄,就會高枕無憂了。反正送禮、行賄花的錢是從螻蛄、螞蟻身上搜刮來的。遭到搜刮後的螻蛄和螞蟻們的力量會更加弱小,犀牛則會更加安全。
你看儒生們為老虎犀牛考慮得多麼周到。
桑弘羊說:"所以賢明的皇上開闢疆域,不是為了私利。打仗也不是出於一時的憤怒。目的是為了救難除害,為百姓長遠打算。"
儒生說:"秦國打敗南方強大的越人,擊退北方強大的胡人,用盡國家的人力物力去與四夷作戰,人民疲憊不堪,而君主也不體恤。國內已面臨崩潰,而君主還不知道。因此,一個人宣導反叛,而天下的人郡回應。軍隊被陳勝打敗,土地被諸侯奪去。秦的後人還有什麼利益可以享受呢?"(20)
桑弘羊說:"周天子講究禮義,以德政治理國家,然而使國家削弱,以至不能存在下去。東面害怕六國,西面畏懼泰國,最後君主被放逐,國家遇到滅亡。後來承蒙武帝的恩惠,才使周的後代又興盛起來,封姬嘉於穎川,號為'周子男君'。秦統一天下後,東過沛水,並滅了朝鮮,南邊攻取了陸粱地區,北方擊退了胡、狄的進犯,西邊征服了氏族和羌族,立了皇帝的稱號,使四方的民族都來朝貢。凡是車船所能通過、人所能走到的地方,人們沒有不來歸附的。這並不是人們信服秦朝的什麼德政,而是害怕它的武力。所以力量強,別人就會來朝拜。力量弱,就得去朝拜別人。"
儒生說:"周朝用德政治理國家,雖然衰落了,但周的後代還處於諸侯之列。至今沒有斷絕。秦朝用暴力治理國家,不但亡了國,連子孫部死光了。還怎麼談得上去朝拜別人呢?"(21)
桑弘羊考慮的是國家公事,儒生們考慮的是皇家私事。難怪皇帝們愛聽。尤其是儒生們口口聲聲所說的秦朝皇室的子孫斷絕,無疑更是給皇帝們敲了個警鐘。
在中國這個無神論的國度裡,斷子絕孫,香火斷絕,就意味著下地獄,至少也會成為一個孤魂野鬼。你說可怕不可怕?難怪鹽鐵會議之後,桑弘羊就被殺了頭。
有了儒教的教化,於是"安內虛外""攘外必先安內""外寇為癬疥之患,內賊為心腹之患",甚至"甯於友邦,不于家奴"等等,便成了中國歷代尊奉儒教政府的一貫政策。
讓我們來看看近代中國人的表現。
1927年,中國軍閥混戰剛結束,國共兩黨內訌又起,日本人稱虛而入。蔣介石堅奉"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方面加緊剿共,一方面對日本人妥協退讓,將抗日的希望完全放在國際勢力和美國身上。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無疑是救了中國人一命。聽到這個消息後,蔣介石興高采烈,馬上於當日宣佈:對日宣戰-日本人已經侵略中國十年了,雙方正式開打也有四年了,中國人才向人家宣戰,真是個戰爭史上的笑話。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百萬紅軍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就在日本投降前夕,毛澤東莊嚴宣佈:"對日寇最後一戰"-中國人為何被人看不起,就是因為中國人太精了。
二戰之初,開羅會議時,蔣介石作為反法西斯四強被邀請參加開羅會議。二戰結束時,雅爾達會議時,中國的領導卻被淘汰出局。中國的戰後利益,竟由美蘇的首腦說了算。這是霸道?不是,這是公平。你付出的和你得到的總是相等的。
日本投降時,大難臨頭的日本人所表現出來的鎮靜、團結、遵守紀律,與勝利者-國民黨接收大員們的腐敗、軍隊的混亂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反差。當一位元民國的記者看到日本人投降後,日本的孩子們在北平等候撤離大陸的間隙空閒,仍像平日一樣被老師召集起來,在公園佈置的臨時課堂上上課時,不禁驚呼:可怕的日本人。
日本人打進家門時,國民黨先是不抵抗,後是消極防禦。共產黨則是遊而不擊,趁機壯大自己的實力。彭德懷對日本人發動了百團大戰,還在黨內受到了批評。日本人在美蘇的打擊下,投降了,走了。你看國共兩黨的醜樣吧:先是大罵對方下山摘了自己的桃子,不久就毫無保留的、亡命賭徒似的大打出手。魚死網破,你死我活。"宜將剩勇追窮寇"必欲置對方于死地而後快。兩黨在內鬥中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智慧、豪氣,被後來的中國人一代一代學習著,欣賞著。
直到今天,許多人一談起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來,就眉飛色舞,吐沫橫飛。而對抗日戰爭,則興意闌珊或避而不談。中國人在有意無意地回避著那件令人不愉快的、但差點讓亡國的大事。
當年自願援華抗日的美國飛虎隊隊長陳納德在和平時期來到中國故地重遊。中國人對他的冷漠、淡忘和對日本商人的熱情,不僅讓陳納德大為感歎:健忘的中國人!
是的,中國人是健忘的,尤其是對死人。在中國這個無神論的國度裡,人一死,真的就如燈滅了。什麽都完了。所以活著的人都在拼命地掙錢拼命地花錢,以求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肉體的需要。誰有時間去想什麽死人。就是為民族而犧牲的人,也不例外。
日本是個有神論國家,日本人的記性很好。在二戰中為自己民族犧牲的日本士兵,是沒有遺憾的。他們的亡靈被供奉在日本的靖國神社,被當作神靈,受著全體日本人的敬拜。單純從民族的角度看,那些士兵死得其所。如果日本再遇戰爭,還會有更多的日本青年效仿他們的前輩去為民族獻身的。面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事件,健忘的中國人根本沒有資格去說三道四。
是的,中國也有人民英雄紀念碑,但這個紀念碑紀念的都是那些英雄呢?讓我們來看看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1840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對外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們,只屬於"三流"的人民英雄。
紀念碑還有八塊浮雕,內容依次為:鴉片戰爭、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爭、勝利渡江。
在其中六塊戰爭浮雕中,有四塊皆屬民族內鬥,只有鴉片戰爭和抗日遊擊戰爭兩塊屬於對外民族戰爭,並且抗日戰爭的主題,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尚不包括在內。
同胞們,你還記得那些為民族而犧牲的英烈嗎?你能說出幾個為民族犧牲的英雄的名字呢?他們真的永垂不朽嗎?
中國的內鬥文化,中國專制政府一貫的"安內虛外"政策,使得中國軍隊的主要職責就是鎮壓自己人民。那些用破銅爛鐵武裝起來的軍隊,鎮壓手無寸鐵的人民還是綽綽有餘的,是名副其實的鐵老虎。但一遇外敵,他馬上就會眼睛一閉,仰身一趟、兩腿一叉,變成一隻王八了。
今日的中國專制政府,正如民謠所言:對人民向泰森,對敵人像和珅;在台上學的是孔繁森,在台下做的是王寶森。
中國文化的女性特徵,使得中國軍隊的戰略思想、武器裝備都是防禦性的。但真正能防衛自己的,並不是那些虛弱的、防禦性質的軍隊,而是人民的肉體。
就如國民黨政府,日本人一來,就棄大片國土、置人民生死於不顧。自己一路小跑躲到深山溝裡去了,讓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擋日本人的刺刀。
1959年,中共和蘇共翻臉後,針對蘇聯,毛澤東和周恩來在中南海談到了戰爭。毛展開地圖說:"你看這個世界,大國強國不少哇"。周說:"各自都有自己的絕招"。毛說:"你說說看,我們的絕招是什麽?""人民戰爭,誰來都得陷進去,是個泥坑。"周恩來回答說。(《誰殺了林彪》)
的確,對於戰爭,中國的唯一優勢就是人多。
中國的人民其實最可憐。和平歲月裡,當牛做馬,供養著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拉屎拉尿的官老爺們。打起仗來,又被政府棄置不顧,被當成抵擋敵人槍炮的肉體盾牌。自己的口中尚且念念有詞:"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女人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肉體。
中國威脅論?實在是抬舉中國人!
今日的中國,除了向外輸出廉價的打工仔和SARS病毒能對別人造成威脅之外,還能威脅別人什麽?
主動出擊歷史中也有,清朝時,李鴻章曾命令亞洲當時最大的海軍北洋水師耀武揚威於日本海,但這算不上真正的"出擊",而只是對野男人的挑逗勾引而已。
還有一次是明朝時的鄭和下西洋。但這也不是真正的出擊,而只是女人的賣弄風騷而已。
1405年-1433年,鄭和七次遠航,航程遠達非洲東海岸。鄭和的第一次艦隊由62艘艦船組成,共載28000人。一般的船,寬150呎,長370呎,最大的船寬180呎,長444呎。
1492年,哥倫布遠航的艦隊只有三艘船。其旗艦"聖瑪麗亞號",僅僅寬25呎,長120呎。
哥倫布的航行要比鄭和晚近一個世紀,其艦隊規模也遠遠不能和鄭和艦隊相比較。但是,航行所取得的成果及給世界帶來的影響,鄭和又遠遠不能和哥倫布相提並論。
一些學者對二者懸殊的差別也作了種種探討,但是他們都忽略了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差別:哥倫布是一個滿臉鬍鬚的男人,而鄭和是個不長鬍子的陰陽人。
提到日本人,中國人常存在這樣一個誤區:日本人沒有自己的文化。其傳統文化是完全向中國唐人學習得到的。其現代文化則完全是向歐美人學習得到的。甚至有人認為日本是一個儒教國家。當有人批評儒家思想時,他們會拿日本來做反證,證明儒家思想是富國強兵的思想。
中國人是一個馬馬虎虎、不求甚解的民族。他們既不瞭解自己,更不瞭解別人。
日本有著根深蒂固的、獨特的、屬於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日本是個有神論國度,神道是其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
日本人認為,日本乃是天神所生之國。大和民族是神選定的民族。天照大神(太陽女神)為眾神的中心。天照大神命她的孫子瓊瓊杵尊統治日本。瓊瓊杵尊就是日本天皇的祖先。
日本的神道信仰表現在遍佈日本全國的7萬多座神社上(據統計資料,截止1985年,日本全國神社共有79161座),更表現在日本皇室的萬世一系上。
從西元前660年,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瓊瓊杵尊的重孫)始,直到今天,日本的天皇是一脈相承的。日本天皇的權威,不是建立在武力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神道信仰的基礎上的。因此,在12-19世紀近700年幕府掌握實際軍政大權的時間裡,天皇仍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在日本,天皇的地位始終是穩固的,無可爭議的。
神道是個沒有經文的宗教,它擁有的僅僅是《故事記》《日本書記》中記載的神話故事。天皇的權威就來自于這些神話故事。
這一點,"精明"的中國人是不能理解的--僅憑一個迷信的神話,就能讓所有的日本人祖孫萬代的崇拜一個家族?
中國的皇帝們雖然自稱是真龍天子,但是無神論的、功利的中國人並不當真。他們真正相信的只是皇帝手中的刀把子、槍桿子。臣民們對皇帝的畢恭畢敬、百依百順,並不是忠誠,而只是武力威脅和利益利誘下的奴性。
無神論的中國皇帝和他手下的臣民,是一群純粹的市儈。別看他們挺愛湊熱鬧,表面上也挺和睦,其實他們只是一堆相互算計的賭徒。今天你騙了我三塊錢,我並不生氣,還和你親密相處,表面上我是大人大量,"宰相肚裡能撐船",其實我只是想把昨天輸掉的三塊錢想辦法再撈回來。
在中國,皇帝手中的刀把子一旦失去,那他的"氣數"也就到頭了。客氣一點的,讓你學學堯舜聖人,發揚一下高姿態,將位子禪讓給更有實力的人。
如果不識相,那就讓你身首異處、命喪黃泉。更多的時候,不用等到皇帝丟了刀把子,皇帝的武力就受到真正的挑戰了。精明的官僚們就開始坐大,從中漁利了......
中國人的"精明",最終給自己帶來的是頻繁的改朝換代和社會週期性的動亂。真不知道中國人究竟是精還是傻?
當然中國也有理想主義者,每個朝代都不乏有捍衛儒教教條的愚忠、迂腐、死心眼的人。但它們的愚忠也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皇帝必須嚴格按"聖人"立的規矩辦事。否則,就"臣之視君如寇仇"。殺君如殺一夫矣!皇帝是人不是神,他們不僅不可能完全照儒教的教條作,相反,儒教人性本善所營造的那種毫無監督制約的環境,使得皇帝們除了奢侈墮落之外,別無其他選擇。
儒教將皇帝假設和吹捧為完美的神,其實是給皇帝挖了一個陷阱,誘使皇帝墮落。然後儒教的革命論再叢恿強人去革皇帝的命,讓一個更有力量的人取而代之。以使得儒教的勢力可以擴展到更大的範圍中去。--常常身死人手、斷子絕孫的中國皇帝們,其實也是儒教的工具和犧牲品。
1923年,一位名叫難波大助的青年狙擊裕仁天皇。事件發生後,政府內閣全體辭職。從警視總監到警備道路的警官等一連串的"責任者"全被免職。犯人的父親隨即辭去眾議院議員之職,在門前紮起柵欄,從此閉門不出。大助的家鄉,全村廢止了正月的賀典,陷入悲哀之中。大助畢業的小學學校的校長及班主任,也因大助曾經是他們的學生而引咎辭職。
大震災時,為從火中搶出天皇的肖像,竟使許多學校的校長喪命。
......
無視神道,等於對日本人一無所知。
無視神道,就不會知道天皇在日本人心中的真正地位。就無法理解為什麽明治維新這個進步的變革卻是以"尊皇攘夷""尊皇倒幕"為思想先導,以"王政復古""大政奉還"為形式。也不能理解在二戰時,為什麽日本會有神風敢死隊。為什麽日本士兵在明知失敗的情況下,還會發動自殺式衝鋒,去為天皇戰死。而當天皇詔書投降時,卻立刻統統放下武器......
是的,日本從中國學到很多東西,受到過儒家思想的影響,但是,就如中國本土文化在改造著一切外來文化一樣,中國的儒家思想也被日本人所改造。改造後的儒家思想和中國的儒教是貌似而神離。是本質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就如中國漢字之與日本文字。
比如"忠孝"思想,在中國,"盡忠不能盡孝,盡孝不能盡忠",忠和孝兩者之間是存在矛盾的,並且孝是第一位的。隱藏、包庇犯了王法的父親,是中國孝道的基本內容之一。而在日本,"忠孝"思想的核心是忠,為天皇盡忠,孝要無條件地服從於忠。中國儒教的忠孝,到了日本完全變成了神道的補充和延伸。
深受朱熹理學影響的日本新學運動創始人石田梅岩(1685-1744)就曾明確表示:"日本是淩駕於其他一切國家之上的諸神的國家,其他諸種學說都不過是對神道的輔助"。這位受儒學影響最大的日本思想者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是與中國儒家思想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比如他擯棄儒教的"天地""性"等概念,而以天照大神取而代之。與儒教的賤商相反,梅岩熱烈地為商人階級辯護,決不容許給商人的利益蒙上任何特別的汙名等等。
在明治維新前的幕府統治時期,由國學派、水戶派宣導,日本產生了"尊王""國體"思想運動。這場在明治維新前夕得到廣泛傳播的思想運動之目的,就是要擯除儒、佛外來文化的滲透,恢復神道獨尊的地位與本來面目。
國學派極端排斥儒教及中國的一切:
中國的過去多年間,一直受各個不同王朝的統治。而日本則忠實于萬世一系的統治。中國歷代王朝均構築於反叛和殺君之上。
8世紀,中國的服飾和禮儀被宮廷所採納。這種外來的壯麗華美之風,使男子的精神迅速墮落,造成了帝王與臣民之間的巨大鴻溝。
若帝王仍生活在泥牆木瓦之宅中,著麻布之裝,刀配草藤之鞘,照古之習俗帶弓去狩獵,決不至於產生現在的狀況。但自中國的習風傳入以來,統治者居於威嚴森森的地方,已墮落到婦人之智的境地。
中國的學說是謬誤、有害的,中國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日本,其結果只會進一步證明這一事實。
處於原始古樸狀態的日本人,確實是自然人。中國的影響,造成了以後的衰微和現在的一切邪惡。要廢除中國的一切東西,歸到極樂單純的原始時代。
日本的偉大光榮就在於天皇的萬世一系。因此,首要的就是恢復統治者與臣民之間的真正關係,消除中國的影響造成的這一關係的崩潰......(賀茂真淵語)(22)
儒教是只披著羊皮的狼,日本人學去的僅僅是張羊皮。
神道具體、集中的體現在日本武士道上。武士道是日本人的中心價值觀。
武士道一詞本是用於描述武士階層的身份倫理。但後來,他漸漸涵蓋了廣泛的思想:他從近乎神秘的專注於死逐步轉移到對履行日常生活義務的關心;從基本的軍事觀逐步轉移到基本的市民觀。
"專注於死"是武士道的根本特徵。
武士道就意味著死的堅決意志。
每日清晨,要決議如何去死。每日夕暮,要慮死以清心。而且要無休止不斷地反復下去。因而,你的心靈將有所準備。當你的心靈常碰上死亡時,你的路一生中將是正直而單純的。你將履行你的義務,那麼你的盔甲將不會銹蝕。若你能睜開雙眼,心靈不為所惑。正確看到自己的道路,就不會迷入錯誤之中。你履行的義務會超越非難,你的聲名會純潔無暇......武士道即意味死。
吾等不論何時居於何地,隱于深山抑或深埋地下,吾輩之義務乃守衛主君之利益。此乃每個鍋島人之義務。此為吾等信仰之支柱,永恆不變之真理。
謹言寡語,欲言十句,僅道一句。
當離祝慶歡樂之場時,則應於欲留之間退去。自覺滿足之時,則已足之過度。足即為過多。切勿使自己飽足。
在吾之生涯中,決不將自我之想法置於吾君吾主之上。吾之一生中亦不會如此而為。縱然死,吾亦將七度生還,守衛君主之邸。
吾等立誓做四件事。即:
一、履行自我之義務爭先於人。二、做有用於主君之人。三、孝敬父母。四、廣施仁愛。(23)
......
戰爭時期,武士道使日本人成為最勇猛、最令人可畏的士兵。在和平時期,武士道的拼命三郎精神,使日本人創造出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
日本武士道的"專注於死",和中國的道教的委曲求全、貪生怕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由於武士道,日本人崇尚戰爭。日本士兵深受國民尊敬,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由於道教、儒教,中國人從內心深處討厭戰爭,並蔑視士兵。
"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除了在反儒的毛澤東統治時期,"兵"在中國是根本沒有什麽社會地位的。在中國人眼中,他們不過是政府鎮壓人民的工具和戰場上的炮灰。戰亂年代,兵和匪在許多中國人眼裡就是一回事。
中國人更是從心眼裡厭惡戰爭。中國描寫戰爭的詩不少,但它們幾乎清一色的是描寫戰爭淒苦、遠征悲哀、和妻子獨守空房艾怨的。毫無男人氣概。
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乳。
君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柱。 (24)(漢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鼓衰兮力竭,矢竭兮弦斷,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觸兮生死決,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25)(唐李長吉《吊古戰場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26)(唐 杜甫《兵車行》)
......你們知道中國的武術為何那麼花哨嗎?因為那是武功的女性化。你們知道中國的武俠小說為何對武功那麼誇張嗎?因為那完全是一個膽怯的女人對武功的想像。
塞上之翁失其馬,人吊之,翁曰,安知非福。數日,其馬忽帶一駿馬歸,人賀之,翁曰,安知非禍。其子乘之,墜折骨。人有吊之,翁曰,安知非福。後出兵,抽壯丁,多暫時,其子以折骨僅存,故得父母。(27)(《淮南子?人間訓》)因為骨折而躲過兵役,在中國人眼中,是一種福。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新豐折臂翁》記述了當時長安附近新豐的一個折臂老翁的一生。此翁在二十四歲時,被徵兵到雲南征戰。此翁不願應徵,於是在一天晚上,用一塊大石頭敲斷了自己的右臂,成了殘廢,終於被免除了兵役。他回到故鄉,活了八十四歲:
"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至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瀘水頭,身死魂飛骨不收,應做雲南望鄉鬼,萬人塚上哭呦呦。"
為了逃兵役,而不惜自殘。這只有中國人能想得通。因為"骨不收""望鄉鬼"是中國人最為害怕的事。
日本武士對中國的儒教禮節尚肯學習,但對道教的委曲求全則是嗤之以鼻。日本人蜀山人看到韓信鑽胯之圖時,狂歌一首:
甯斬擋道人,不能鑽胯下,這是大和魂!中國是中國,日本是日本,勿要只撿了中國的紙屑,忘掉了日本刀!(28)
軍國主義是神道日本的宿命。神道已經將日本塑造成為一個謙虛好學的小個子武士。因為謙虛,別人常錯誤地認為他沒有自己的文化和主心骨;他好學,但他只把武功強過自己的當老師,並且他很擅長學習,"實用"是其學習的原則。這個小個子武士形象,常出現在日本人的卡通裡。如桃太郎、阿童木、奧特曼......他們常常憑藉自己頑強的鬥志,擊敗比自己身軀大幾倍甚至十幾倍的敵人。
但日本的神並非善神,他的邪惡表現在日本人在侵略戰爭中的血腥、慘無人道的殺戮上,也表現在日本人的性變態文化和恐怖文化上。
當嗜血的日本武士與怕死的中國人相遇後,會發生什麽呢?這中國人應當最清楚。但事實上,中國人並不清楚。中國所有反映抗日戰爭的電影,都是描寫中國人、八路軍怎樣勝利的。看過電影的中國觀眾也會被這種勝利感染而興高采烈,一如戰勝了小D的阿Q。他們並不去思考,頻頻得勝的中國人是怎麼丟掉半壁江山的。
抗日戰爭時期,老舍的夫人和女兒從北京去重慶投奔老舍。途中,她們坐火車路徑潼關。老舍的夫人和女兒現在回憶說:潼關簡直就是個鬼門關。沿途中,許多逃避戰爭的中國人紛紛爬到火車的頂部,並且還攜帶著自己的全部家當。當火車經過潼關的山洞時,車頂上的人就被撞了下來,潼關山洞裡充滿了未死人的喊叫聲和屍體撲鼻的臭味。
可以想像得出,中國人在逃避戰爭時的擁擠與瘋狂、火車司機的無奈與麻木。
遲浩田曾感慨,抗戰時,在他家鄉的那個縣,七八個日本兵,打著一面太陽旗,扛著一挺機槍和四五條步槍,就"掃蕩"了全縣,趕著幾萬人到處"跑反"。
南京大屠殺的一位倖存者回憶:3000多名中國人,被趕進一間大貨房。只有三個日本人看管,大門開著,又都沒有捆綁,可是誰也不敢動,最後全部都被殺掉,只他一人逃生。
......
今天的中國人將這種屠殺與被屠殺的悲劇,僅僅解釋為工業生產力、政治制度、明治維新等。這都是表面的膚淺的。其實,日本人與中國屠殺與被屠殺的關係,早在明朝時就表現出來了。
在明朝,一股僅有六七十人的倭寇,登上大陸後,深入中國腹地,橫穿浙江,西入安徽,再北犯明培都南京,又越無錫奔蘇州,其征戰三省二十幾個縣,殺掠數千里,殺死打傷四五千人,如入無人之境。僅在南京一地,中國駐軍就有12萬。
倭寇是什麽人呢?他們不過是些日本的漁民和走私商人而已。
又走了兩個時辰,約離城三裡之地,忽聽得喊聲震地。後面百姓們都號哭起來,卻是倭寇殺來了。眾人先唬得腳軟,奔跑不動。楊八老望見旁邊一座林子.向刺斜裡便走。也有許多人隨他去林叢中躲避。誰知倭寇有智,慣使四散埋伏。林子內先是一個倭子跳將出來,眾人欺他單身,正待一齊奮勇敵他。只見那倭子把海叵羅吹了一聲,吹得嗚嗚的響。四圍許多倭賊,一個個舞著長刀,跳躍而來,正不知那裡來的。有幾個粗莽漢子,平昔間有些手腳的,拼著性命,將手中器械上前迎敵。猶如火中投雪,風裡揚塵,被倭賊一刀一個,分明砍瓜切菜一般。唬得眾人一齊下跪,口中只叫饒命。
原來矮寇逢著中國之人,也不盡數殺戮。擄得婦女,恣意姦淫。弄得不耐煩了,活活的放了他去。也有有情的倭子,一般私有所贈。只是這婦女雖得了性命,一世被人笑話了。其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殺害。若是強壯的,就把來剃了頭髮,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廝殺,便推他去當頭陣。官軍只要殺得一顆首級,便好領賞。平昔百姓中禿髮癡痢,尚被他割頭請功。況且見在戰陣上拿住,那管真假,定然不饒的。這些剃頭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著倭勢,還有捱過幾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兇出力。那些真倭子,只等假倭擋過頭陣,自己卻尾其後而出。所以官軍屢墮其計,不能取勝。昔人有詩,單道著倭寇行兵之法,詩雲:
倭陣不喧嘩,紛紛正帶斜
螺聲飛蛺蝶,魚貫走長蛇
扇散全無影,刀來一片花
更兼真偽混,駕禍擾中華(29)(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這是明代馮夢龍編著的《喻世明言》中記載的一段發生在元朝至大年間(西元1308年)的故事。中國同胞們,可從這個發生在六百多年前的故事中看到抗日戰爭中的日本鬼子,和汪精衛的偽軍?
談論日本人,中國人是應該臉紅的。拿現代公民標準相較,中國人要比日本差好幾個檔次。日本人團結、刻苦、乾淨、廉潔。而中國人內耗、懶惰、骯髒、貪腐。
世界上有兩個民族,中國人是不能妄加非議的。一個是德意志民族,一個是大和民族。因為這兩個民族的特徵,正是中華民族所缺少的。中華民族缺少什麽?缺少德意志民族的認真、守信。缺少大和民族的團結、舍己。
與太極圖的內向、封閉相對立的是十字架的外向、擴張。
西元1世紀,匈奴人被漢人軍隊擊敗,一部分投降漢人,另一部分不得不離開中國西北部向西遷移。西元四世紀,匈奴人開始進入歐洲。在歐洲人眼裡,這是一群聞所未聞、外貌可怕、極其恐怖、"幾乎站在馬上"的人。羅馬人、日爾曼人對這些新來的入侵者聞風喪膽。
西元372年,匈奴人渡過伏爾加河,在俄羅斯平原迅速擊敗了日爾曼族中-這個被希特勒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的東哥特人,又逼迫日爾曼族的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尋求避難。
378年,這些避難的西哥特人,擊敗了羅馬軍隊,並殺死了羅馬帝國的皇帝。此後,在日爾曼人和匈奴人的不斷入侵和大肆破壞下,羅馬帝國於西元5世紀崩潰了。取代羅馬帝國的是相繼崛起的日爾曼王國,歐洲從此進入中世紀。
在此之前,這些北歐的日爾曼人野蠻、愚昧、笨手笨腳、且渾身多毛,由於生活區域的緯度高,缺乏陽光照射,他們的頭髮、眼睛、皮膚的顏色很淺,就像中國的白化病人。
然而,這一群愚昧的日爾曼人很有福氣。因為他們從羅馬人那裡得到了一個比珠寶更為珍貴的寶貝-基督教。
單純的日爾曼人很虔誠,他們在建立自己王國的同時,將基督教定為自己的國教,將自己作為上帝的子民,耶穌拯救的對象。本來在亞洲出生的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耶穌,也被他們描繪成了金髮碧眼的形象。
從此,事情開始悄悄地發生著變化。
起初,落後、人口稀少、軟弱的歐洲人被遊牧族、異教徒踐踏蹂躪的悲劇仍在繼續著。
西元6世紀,一群被歐洲人稱為阿瓦爾的遊牧民族,又從東方的草原而來。他們像匈奴人一樣,以匈牙利平原為基地,向歐洲人發起衝擊,將歐洲人趕得到處流竄。
8世紀-10世紀,來自中亞的另一夥遊牧民族馬紮爾人,與來自北方的海上遊牧民族維金人,以及南方的穆斯林,將歐洲團團圍住。使得歐洲人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
但是從11世紀開始,歐洲人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始戲劇性的顛倒過來。經過五百年基督教的營養滋補,歐洲人由弱變強,由分散變團結。歐洲各國的基督徒在教皇的領導下,向東方的穆斯林發起了進攻。
從11世紀末到13世紀,歐洲基督徒發動了八次東征。
東征是在"十字架反對新月"(即基督教反對伊斯蘭教)的口號下進行的。故史稱"十字軍東征"。
各十字軍在西班牙、義大利、西西里擊退了穆斯林,佔領了拜占庭帝國。
在德意志,條頓騎士指揮的十字軍,向奧得河東岸進軍,反對異教徒普魯士人,並建立要塞,安置移民。將基督教傳播到普魯士和波羅的海諸國......
基督教是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擴張性宗教。他浸透了普濟主義(認為所有的人最終都將得救的神學教義)、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從一開始起,基督教就強調四海一家,宣稱自己是世界宗教。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一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會總是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基督教的好戰,源自猶太遊牧民所崇拜的復仇和懲罰之神。基督教作家常用戰爭作比喻,將人間世界看作上帝與撒旦交戰的戰場。因之,絲毫不奇怪:基督教首領在執行'到世界各地去,將福音傳播給每一個人'(《馬可福音16:15》)的命令時,時常採用種種有力的辦法。"(30)
15世紀歐洲的海外擴張,是陸地擴張的延續,是基督教擴張精神更令世人矚目的歷史實踐。
在基督教對伊斯蘭教的聖戰中,位於歐洲西南角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與穆斯林的戰鬥最激烈最持久。
"對於歐洲的其他民族來說,伊斯蘭教是一個遙遠的威脅。但在伊比利亞人眼裡,這是個傳統的、永遠存在的敵人。半島大部分地區曾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即便到15世紀,南部的格拉納達仍為穆斯林的據點。此外,穆斯林還控制著北非海岸,而土耳其的海上力量又在不斷增長,使整個地中海都感受到它的影響。
其他歐洲人參加十字軍遠征是憑一時高興。而虔誠、愛國的伊比利亞人則認為,進行反伊斯蘭教的鬥爭是不可動搖的、必須履行的責任--是宗教義務和愛國需要的結合。"(31)
正是由於長期與異教的鬥爭,使得伊比利亞基督徒的鬥爭性、進攻性明顯高於歐洲其他地區的信徒。這就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成為海外擴張先鋒的原因。
"當地理大發現揭示有更多的穆斯林有待于消滅,有新的異教徒有待于從盲目崇拜中解救出來時,伊比利亞人的討伐運動擴展到了大洋彼岸。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總督阿方索?德?亞卜奎在圍攻麻六甲時,曾用這樣一些讚美之詞激勵手下士兵,他說:'我們將為我們的主出色地效勞,把摩爾人從這地區驅逐出去,撲滅穆罕默德教派之火,使它今後永遠不會重燃'。同樣,曾追隨科爾特斯前去墨西哥的征服者之一貝爾納?的亞斯在回憶錄中記述道:'我們廢除了印第安人中間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惡的東西之後,上帝保佑了我們的努力,我們給男人、婦女和所有征服後出生的孩子施洗禮,要不然他們的靈魂可能已下到地獄。'"
中世紀時,歐洲廣泛地流傳著關於約翰牧師的傳說。"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塊地方的人民信仰基督教,約翰牧師是他們的強有力的統治者。因此,好幾個世紀裡,基督教首領一直嚮往能同約翰牧師建立聯繫,從東、西兩方大舉夾攻穆斯林世界。歐洲人沒有找到約翰牧師。但是,他們卻在非洲和南北美洲偶爾碰見了一些奇怪的新民族--這些民族還未開化、不信教。因此,是適於征服、拯救、使他們歸依的合格臣民。"
"促使歐洲人開始海外冒險事業的動機很多,為上帝服務和尋求黃金,可能是其中最強烈的動機。達?伽馬抵達卡利庫達時,曾向當地驚訝不已的印度人解釋說,他來這裡是為了尋找基督教徒和香料。
"同樣,征服考伯納爾?迪亞斯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和他的同伴去美洲大陸,'是為了象所有男子漢都欲做到的那樣,為上帝和陛下服務,將光明帶給那些尚處於黑暗中的人們和發財致富。'北歐的新教徒之所以從事海外冒險活動,也是出於宗教上的考慮,只是程度上比起伊比利亞人稍微差一些。法蘭西斯?德雷克爵士在為美洲的殖民地進行宣傳時這樣寫道:'他們將得到的是,有關我們宗教信仰的知識,而我們將得到的是這一地區所擁有的那種財富。'"
將歐洲人的海外擴張"唯物的"完全"歸功"於歐洲人的"金錢欲"是片面的。純粹的商人是要考慮成本的,是不願用生命作賭注的,他們是不可能單獨完成地理大發現的偉大使命的。
將歐洲的海外擴張完全歸功於文藝復興、人文主義也是不對的。"對人類及其能力的新的強調,顯然比早先中世紀的觀點更有助於海外擴張。另一方面,這一點很易被誇大。故需認真糾正。實際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並不著重科學。當時一些主要的人物看待事物,往往是從哲學和美學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持懷疑和客觀的態度。他們程度不同地保留了某些中世紀的思想方式。他們堅持相信和讚美那些怪誕的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他們繼續尋找哲學家的點金石。他們仍然相信星占學,並將它誤作天文學。宗教改革運動也沒有改變這種反人文主義者的傾向。16世紀時,路德和加爾文認為人類孤弱無助和腐敗墮落的觀點,正如人文主義者對人類的頌揚,是一種新的見解。而且其影響較後者要大得多。實際上,宗教改革運動代表一種只是在16世紀變得更強烈的反現世主義和反求實主義的傾向。"
"從事海外擴張的伊比利亞的先驅者,肯定不是人文主義者。例如,航海家亨利王與被他同時代的人描繪成是一個剛直、虔誠、勇武的禁欲主義者,而非人文主義者。雖然他總是慷慨地資助海員和測繪人員,但是,對於學問和各種技藝並不感興趣。人們傳說,他曾在薩格裡什興辦一所教授天文學和數學的學校,那僅是一則虛構的故事。有位研究歐洲擴張的著名歷史學家說:'不管對文藝復興作何解釋......地理大發現的早期,進行是在中世紀的種種動機和設想的伴隨下,獨自開始的。亨利王子和他手下的船長們基本上都是中世紀的人。甚至哥倫布......從事他那舉世聞名的冒險事業時的思想,大體上也是中世紀的、傳統的。'"
"這種好戰性和努力改變異端信仰的精神,顯然是歐亞其他民族所缺乏的。確實,穆斯林甩刀劍征服了遼闊的地區。在這一意義拿說,他們也是好戰的。但總的來說,他們對自己臣民的宗教信仰漠然置之。通常,他們更感興趣的不是自己的臣民是否信奉伊斯蘭教,而是向自己納貢了沒有。穆斯林缺乏基督教徒那種必須將異教徒的靈魂從地獄中拯救出來的壓倒一切的熱情。"(32)
從15世紀末起,歐洲人一路向東方擴張,1517年,歐洲人開始陸續來到中國。1840年,雙方因為鴉片貿易問題大打出手,結果一小撮歐洲人將中國這個龐大的古老帝國打得鼻青臉腫,跪地求饒。
歷史真讓人感慨:曾經被中國人的手下敗將-匈奴人欺負的四處躲藏流竄、無能的歐洲人,經過基督之水的滋潤,變得聰明且健壯。一千多年後,竟不遠萬里跑到中國的家門口,將中國人結結實實地教訓了一通。
開放的十字架賦予基督徒的這種好戰性,是有原則的。它是受基督教義所管轄的。這使得所向披靡的基督徒和曾經馳騁於歐亞大陸大草原之上的野蠻的遊牧民族有著本質的區別。
基督徒的這種正直的、咄咄逼人進攻欲,曾讓中國清朝政府很反感:你們歐洲人認為與世界上任何民族經商是上帝允許的,我們中國人認為閉關自守是天經地義的。因為觀念的衝突,雙方最終訴諸武力。
得勝的基督徒們並沒有像中國西北的遊牧民族一樣趁勢打倒清政府佔領中國,而是很好說話,只要賠償軍費、答應通商、允許傳教,就可以停止戰爭。
這讓清政府很想不通,英國人為何有如此強的經商欲?想來想去,最終想明白了:原來歐洲人的物產短缺,並且身體不好。如果離開了中國的茶葉、麝香、丁香、肉桂等香料,他們就會生病。
中國人對基督教傳教士們拯救異教徒的熱情,更是不能理解。洋教士們免費給中國人辦新式學校,那是為了出售他們的精神鴉片,借此毒害中國青少年。洋教士們辦西式醫院免費為中國人治病,又是為了那般呢?
中國人不理解,可是不久,中國人就知道事情的內幕了:洋人做手術,要求無菌操作,非醫務人員不得進入手術室。這讓本來對洋人就不信任的中國人狐疑頓生。忍不住扒窗縫一看,乖乖,不得了,原來他們一堆洋人正在對中國人開膛破肚、掏心摘肺哩。
一位生了病在街頭奄奄一息的乞丐,被一位傳教士扶回住所,耐心地用藥物治療,並提供住所和食物讓其安心養病。神志清醒後的乞丐,百思不得其解,他和我非親非故,為什麽要救我,還這樣伺候我?
後來他聽說洋人們專拿中國人的內臟煉銀子,並且這個洋人看到了他頭顱中有顆寶石,等把他養肥了再宰,於是,他就趕快偷跑了......
今天,十字架的擴張性仍然沒有停止,它表現在歐美的科技、經濟、文化、娛樂對全世界各個角落的、無孔不入的滲透。
基督徒們的進攻性也沒有停止,它表現在美英政府對國際事務的積極干預上。
當然,這種"己所欲,要施於人"的進攻性,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內向的、女性化的中國人眼裡,就是霸道:我們沒有向美國動武,美國為何炸我們的大使館?為什麽美國跑到我們的家門口將我們的飛機撞下來,我們政府平定天安門"暴亂",是我們的家事,是內政,美國憑什麽制裁我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3)(《論語?顏淵》)你不願專制,就不專制。但不要管別人專制;你不願踐踏人權,就不踐踏人權,但也不要管別人踐踏人權;你不願邪惡,就不邪惡,但還是不要管別人邪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國龍文化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中國人自我封閉的心理長城。
在封閉、混沌的太極圖的周圍,還有一圈八卦護衛著,這就是中國都很熟悉的太極八卦圖。
太極八卦圖外觀上,它像什麽?像不像個縮了頭、縮了腳的烏龜?烏龜為物者何?曰:愛靜、長壽也。而靜止、長壽,不正是中國文化的特徵嗎?難怪龜是僅次於蛇的中國吉祥物。難怪伏羲時代,河出圖,洛出書,圖由龍馬背負,書有神龜背負。中國的武神,北方玄武真君,他的原型就是蛇頭龜身的怪物。這個"武神"對付外敵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即是一縮頭,一縮尾,萬事大吉。
八卦是中國人的心理長城,是秦始皇所修築長城的心理基因。這道心理長城,魯迅先生分明是感受到了:"我覺得周圍有長城圍繞。這長城的構築材料,是舊有的古磚和補添的新磚。這兩種東西聯為一氣,造成了城壁,將人們包圍。何時才不給長城添新磚呢?這偉大而可詛咒的長城!"(34)
基督教是正義的,光明的。也是直的,是硬的。他的擴張是主動的,積極進取的。因此,他總是給別人留下"霸道"的印象。儒道教是邪惡的,黑暗的,也是曲的,是軟的。她的擴張是被動的,是"無辜的"。因此,她總是能將"和平"作為自己的遮羞布和擋箭牌-唉,狡猾的撒旦。
誰說戰爭都是壞事,和平都是好事?!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敬畏耶和華,
甚喜愛祂命令的,
這人便為有福。
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
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
他家中有貨物,有錢財。
他的公義存到永遠。(詩112:1)
阿門。
⑴(《鹽鐵論?憂邊》)
⑵(《鹽鐵論?備胡》)
⑶(《鹽鐵論?結和》)
⑷(《鹽鐵論?世務》)
⑸(《鹽鐵論?險固》)
⑹(《論語?顏淵》)
⑺(《論語?衛靈公》)
⑻《韓非子?五蠹》)
⑼(韓愈《石鼓歌》)
⑽(《陳寅恪文集?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11)(《鹽鐵論?和親》)
(12)(《老子?二十八章》)
(13)(《老子?二十章》)
(14)(《老子?十一章》)
(15)(《老子?六章》)
(16)(《老子?二十八章》)
(17)(《老子?六十一章》)
(18)(《周易?易傳》)
(19)(《鹽鐵論?擊之》)
(20)(《鹽鐵論?結和》)
(21) (《鹽鐵論?誅秦》)
(22)(美 羅伯特?N?貝拉《德川宗教:現代日本的文化淵源》)
(23)(《葉隱》 是18世紀初,鍋道藩所編纂的一部武士道概覽。)
(24)(漢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25)(唐李長吉《吊古戰場文》)
(26) (唐 杜甫《兵車行》)
(27)(《淮南子?人間訓》)
(28) (《三隻眼看中國》)
(29)(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
(30)(美 斯塔夫裡阿諾斯 《全球通史》)
(31)(《全球通史》)
(32)(《全球通史》)
(33)(《論語?顏淵》)
(34)(魯迅《華蓋集?長城》)
作者:方舟,原文載於《被欺騙的中國人》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