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16, 2015

中國人的救贖之路:儒教根源之易經(十四)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源頭是《周易》,是八卦。中國文化的本質原是巫術。中國文化雖然因時代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其內蘊無不貫穿《周易》之精神。所謂的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皆是《周易》血脈之延續,都是《周易》的時代版本。周人發明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定勢;周人發明的《周易》,則奠定了中國人思維的定勢。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周易》具有什麼特點呢?它的本質又是什麼呢?中國文化是獨一無二、別具一格的。《周易》的特點也是很明顯的。其主要特徵有三個:第一是無神論,第二是思維女性化,第三是詭辯性。

 周人的祖先崇拜受到商人國家觀念衝擊後,昇華為宗法制度。周人的八卦受到商人的文字衝擊後,昇華成了《易經》。
 八卦,就是由"""――"(見圖2)兩個被成為""的一實一虛兩個符號相互排列組合而成的、用於占筮的八個卦象:(見圖3)。
 商人盛行以燒裂龜甲來占斷吉凶,此方法被稱為"占卜"。周人多用蓍草占斷吉凶,此方法被稱之為"占筮""占卜"占斷吉凶的根據是龜甲燒裂的紋路。"占筮"的根據則是與蓍草(竹簽)數目相對應的八卦。
 八卦的八個卦象分別代表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八個不同的占筮結果。在石器時代,占筮師可以根據占筮者所占到的一個卦象,配以簡單的發音和手勢來向占筮者作出"上上"或者"下下"的吉凶判斷。在沒有文字的環境下,卦像是不能太多的。太多了,算卦仙兒是無法向別人解釋卦象之間細微差別的。當然,在原始落後的石器時代,八個卦象也足以滿足人們預卜未來的需要了。
 隨著商人和文字的到來,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八卦也漸漸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了。這時,周文王姬昌將八個卦象兩兩重疊組合,推演而出六十四卦,並給六十四卦及每一卦中的六爻分別做了文字注釋。卦的注釋被稱為"卦辭",爻的注釋被稱為"爻辭"。六十四卦卦象再加上"卦辭""爻辭",就構成了《易經》的本文。
 八卦演變成了六十四卦,並且每一掛的六爻也都配上了文字,這樣一來,八卦便由原始的八種卦象一下子變成了64×4384種卦象。這麼多的卦象,再加上其解說文字的彈性極大、極端模糊,於是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便可無所不占了。
 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後,便成熟定型,一直傳至今天。由於《易經》為周文王所創,故《易經》也被後人稱為《周易》。
 東周時,冶鐵技術傳入中國,導致生產力快速發展,社會發生急劇變化,周朝的宗法制度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周易》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一本《周易》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自然對人生的思考了。這時,諸子百家應運而生。
 諸子百家(不包括墨家)的思想皆源自于《周易》。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相互鬥爭的最終結果,是諸家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在天下大一統的漢代,本系同根生的諸家又殊途同歸,九九歸一,在一個新的高度重新握手言歡,共同建構了中國專制文化。
 春秋亂世時諸子的分裂與漢代一統時諸子的重新整合,其實是《周易》的一次對外界刺激的應激反應。是一次向更高層次的跨越。
 在諸子百家中,儒家從《周易》中受益最多。因此,孔丘將《周易》列為五經之首。同時,儒家對《周易》的貢獻也最大。孔丘對《周易》推崇備至,他將《周易》古經進行了一番"索引""鉤深",給《周易》做了全面系統的疏解和詮釋,寫成了流傳後世的《易傳》(即《十翼》)。
 《易經》本文加上解說的《易傳》,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孔丘對《周易》的顯微闡幽,使《周易》從一個占筮之書,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總綱。
 此後,中國的說《易》之書汗牛充棟,代有所隆。"學不究《易》,不足以謂之學"。《周易》作為中國諸學的哲學基礎,成了中國學者的必修課。
 中國文化雖然因時代不同而各具特色,但其內蘊無不貫穿《周易》之精神。所謂的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皆是《周易》血脈之延續,都是《周易》的時代版本。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隨著外來文化不斷的刺激而不斷成長壯大的文化。他的根就是《周易》。《周易》本身也是外來文化刺激的結果,它的根源是八卦。而八卦則是土生土長、正宗的中國造。它是中國的人文始祖伏羲的發明: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1)《易經?繫辭傳》)
  包犧氏,即伏羲也。
  正所謂:"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作繫辭。"((2)《周易?易傳》)
  "易道深,人更三聖,世曆三古。"((3)《漢書?藝文志》)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的源頭是《周易》,是八卦。中國文化的本質原是巫術。
  周人發明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定勢;周人發明的《周易》,則奠定了中國人思維的定勢。
  作為中國文化的源頭,《周易》具有什麼特點呢?它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中國文化是獨一無二、別具一格的。《周易》的特點也是很明顯的。其主要特徵有三個:第一是無神論,第二是思維女性化,第三是詭辯性。

第一,    無神論

 《周易》認為,世界的起源不是神,而是太極。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4)《易經?繫辭》)
  此意思經道教引申,就更明白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5)《老子》)
  ""就是"太極"
 《周易》認為,世間萬物也非神所造,而是天地相交所生: "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6)《易?泰》)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7)《易?否》)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8)《易?鹹》)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9)《易?歸妹》)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10 (《易?序卦》)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11)(《易?繫辭》)
 "'大人'者,與天地和其德,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和其序......"12)(《易傳?文言》)
 八卦中的三爻,分別代表了天、地、人,是為三才之道。天地廣大,皆被納入了小小的八卦之中。此為漢儒董仲舒"天人合一"觀的淵源。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以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13)(《易?繫辭》)
 周易的六十四卦是一個系統的、封閉的、迴圈的、能包容一切的整體。一切自然的、社會的現象,風雨雷霆之故,吉凶禍福之由,統統可裝進《周易》這個大"乾坤袋"中。就像今天的"中國特色"可以裝進一切邪惡一樣。正所謂:"道外無物,道外無事""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14)(《老子》?)
《周易》不僅否認神創造世界,並且在天地之間連個位置也沒有給神留下。
《周易》也多次提到""
"陰陽不測之謂神。"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焉乎!"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邃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15 (《易?繫辭》)
《周易》將上帝從天地間抹煞掉。還嫌不過癮,乾脆自己裝起了神。
 不過《周易》也不完全是在自吹自擂,它是從古到今世界上唯一成功的無神論著作。單憑這一點,就足夠說明它的"神奇"了。將上帝成功的否定掉,抹煞掉,凡人有這樣的能力嗎?沒有,從來沒有。有這樣能力的只有一位,那就是-撒旦。
 上帝的存在,就意味著禁忌和來世的賞罰。信仰上帝,就意味著操守和來世受審。信徒們只有通過恪守禁忌才能求得上帝的認可。只有期待來世,才能求得上帝對自己靈魂的接納。
 禁欲與期待是緊張的,是痛苦的。撒旦很狡猾,知道人的軟弱。為了與上帝爭奪人的靈魂,它便發明了占卜,以誘惑那些軟弱的、愛取巧的人。
 《周易》對此並不隱晦:
 "是故,變化雲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設地造,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16)(《易?繫辭》)
 (所以說,在天地之間,一切變化及人的言語行動中,吉祥的事情,就會先有吉祥的徵兆。根據這些徵兆就可以知道事物的本體,就可以預知未來。天在上,地在下,世間萬物皆天設地造,聖人仿效天地完成《易經》,經過聖人和魔鬼的共同謀劃,使得平庸的百姓通過《易經》就可以預卜未來,瞭解天地變化之神奇。)
 占卜是撒旦的發明,是巫術。而《周易》則是巫術之王。
 奉《周易》為神明的中國人,是一群被撒旦誘騙的人。沾了魔力的中國人精明異常:天地之間,哪有什麼上帝?!為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上帝去守節禁欲,多傻!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凶是吉,哪裡用得著苦苦地等待上帝最後的審判?只要找個算卦仙兒,花上五文錢,抽上一簽,吉凶立見,多簡單,多快捷,多便宜!
 《周易》使得中國人成為了百分之百的無神論者、百分之百的功利主義者。
 中國古代也有人鄙視《周易》這本巫書,認為人的行為,應當依據良心,不應考慮後果,當為則為,不當為則不為,只求耕耘,不問收穫,才是君子應該有的態度。占卜卻是先看結果,有利才行動,動機已不純正。宋儒朱熹馬上為《周易》辯解:易是用來占卜,以決斷疑惑的。但依道理,應當做的,就應當做,不應當做的,就不做,在這種情形下,根本用不著占卜。唯有正事在方法上有分歧,因而迷惑時,才可占卜。惡事、私欲,不可占卜。
  儒教是"反話宗教",儒生們也都是"反話大王"。實際情況與朱熹所說的完全相反,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所以費神、花錢去占卜,因為所占之事皆是私欲、惡事,並且事情愈險惡,人們愈是去占卜。人做好事,哪裡用得著占卜?雷鋒送大嫂回家,難道還用得著算上一卦,是子時送好還是卯時送好?
    《周易》及其衍生出來的求籤、風水、相術、批八字等中國巫術,在今日中國仍有廣大市場,其中,共產黨幹部和農民這兩個群體,是信仰巫術最嚴重的兩個群體。共產黨幹部是中國專制社會的統治者,農民則是中國專制社會的基礎。中國實際上是巫術之國。
  當然,中國也有一小部分人將此等巫術視為封建迷信,對它嗤之以鼻,但他們同樣逃不掉《周易》所演繹的天人合一的無神宇宙觀,及那種繞開良心動機而直奔成敗結果的取巧的思維方式和功利主義態度。
    "君子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17)(《易傳》)
  (君子們宣揚鬼神設立宗教是為了使天下的百姓馴服)
  這句貌似對"神道設教"理解、體諒的話,其實是以高高在上洞察一切的"真人"的姿態對所有有神論、宗教的否定。
  "明蝕而救之,天旱而雩,蔔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救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18)(《荀子?天論》)
  (發生了日食、月食,就設壇救之,發生了天旱,就祭神求雨,占卜吉凶後才斷決大事,這樣做並不是為了求得什麼,而僅僅只是一種儀式,一種禮儀,只是文飾政事。統治者將祭神當成一種形式,而百姓們則真的相信神的存在。將祭神當成一種儀式,就吉;如果真的相信神靈的存在,就凶。)
  象蛇一樣精明的中國文化人,就像是知道了所有魔術的謎底,從而使得任何魔術都失去了魅力一樣,他們以一種市儈的、純功利的眼光打量著任何宗教,並自以為知道所有宗教的最終秘密和"良苦用心",從而將一切宗教都拒之心靈外。
  要讓如此"精明"的中國相信上帝的存在,恐怕是世上最難的一件事情了。
  世界上,中國人最精明,但他們幹的卻都是最愚蠢的事;
  世界上,中國人最功利,但他們既沒有得到功,也沒有得到利。
  同胞們,可知道這是為什麼?
同胞們,你們早已經被撒旦誘騙了,還一個個懵然不知,自以為聰明!

第二,思維女性化

 《周易》是中國人女性化思維的根源,其表現有:思維形象化,思維橫向類比化,思維直覺感悟化;重視關係,重視"""",重視綜合、混合、整體、包容,封閉、內向等。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19)(《易經?繫辭傳》)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責,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20 (《易經?繫辭傳》)。
 八卦本身就是伏羲取象與天地的產物,與1234a.b.c.d"外鄉"抽象符號不同,八卦是一種形象符號,它分別與八種自然事物一一相對應:(圖4)為天,(圖5)為澤,(圖6)為火,(圖7)為雷,(圖8)為風,(圖9)為水,(圖10)為山,(圖11)為地。
 八卦兩兩重疊層為六十四卦,其卦義同樣是由卦象引申而出。如頤卦(頤:頰、腮)(圖12),其卦象兩頭為陽,中四為陰,形象是一個上下牙齒相對的張開的大口。上卦""是山,代表止,下卦""是雷,代表動,上、顎不動,下顎在動,正是人吃東西時口的活動。所以,其卦辭為:"真吉。觀頤,自求口實","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再如噬嗑卦:(圖13)形象是張開的大口中有一物,噬嗑的意思就是口的上下顎咬合,將口中的東西咬碎,引申為利用刑罰排除障礙。所以其卦辭為:"亨,利用獄""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再如小過卦:(圖14)中間陽,兩頭陰,形象為一展翅的鳥,因此其卦辭為:"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形象化思維是周易最顯著的特點,日後中國人發明的風水,面相,手相,骨相,體相等巫術,都是這種形象思維的延續。
 形象化思維使得中國人只關注事物的表面,而忽視事物內在的本質,並使中國人的思維愛偷懶、取巧、走捷徑。
 區區八種物象和六十四個"故事",怎麼能解釋大千世界?這就要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就要靠""了。""本是個詩歌中的概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21)(朱熹《詩集傳》)。正所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節下之能事畢矣"。(22)(《易?繫辭》)
 這種""和西方邏輯中的類比推理是不同的。邏輯中的類比推理的公式是:A物件具有a,b,c,d等屬性,B物件具有a,b,c,等屬性,所以B物件也可能具有d屬性。比如佛蘭克林曾根據天空中的閃電與電極產生的電之間存在很多共同的屬性:有光、有不規則放射、運動迅速、射殺動物、燃燒易燃物等,而推理出閃電也可以象電機產生的電一樣由導線傳導。後來通過有名的風箏實驗證實了這一推斷。類比推理有兩個原則:第一,是所依據的物件間的相同屬性應是本質的,而且與推出屬性之間要有必然聯繫。第二,所依據的物件間的相同屬性要儘量多。
 《周易》之""沒有任何原則約束,完全是天馬行空,隨意的很。只要兩個物件間有任何一點瓜葛就足夠證明二者是一回事了。
 "魯將罰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占之,以為凶。何則?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謂之凶。孔子占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魯伐越,果克之。"23)(王充《論衡?蔔筮篇》)
 孔丘,子貢,根據"""魯伐越"的一個"共性"---足,便給人家預卜未來了。
 1936年,有心倒蔣的廣東新軍閥陳濟棠請術士為他占了一卦,結果卦中有"大運已至,機不可失"一語,這使得陳濟棠急不可待地聯合廣西的李宗仁揮師北上討蔣。然而未等粵軍出師,其空軍將領就被蔣所收買,率領五十七架飛機投蔣而去。一時粵軍軍心大亂,陳的部下也紛紛叛離,陳濟棠無奈只好下野。失敗後的他猛然醒悟:"機不可失"原來是飛機不可失啊!
 看看中國的近代史,簡直就是"信邪者"的失敗史和"不信邪者"的勝利史。魔鬼就是魔鬼,誰信誰倒楣。
 如果說西方的邏輯思維是一種縱向的嚴謹的理性思維,那麼《周易》之""則是一種橫向的模糊的感性思維。嚴格的說,《周易》之"",就不是思維,而是一種胡亂聯繫,屬於大腦神經"短路"現象。
 有時候,所占之辭與要占之事風牛馬不相及,完全驢唇不對馬嘴,沒有一點可""之處,那怎麼辦呢?那就需要憑直覺去感悟了。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24)(《易?繫辭》)(以文字寫成的書,無法完全表達所要說的話;說出的話也不能完全表達心中的意念。然而,難道聖人的心意,就不能瞭解了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近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25)(《易?繫辭》)
 (所以,聖人建立卦象,來盡情表達事物深層的含義,設置六十四卦來盡情顯示事物變化之真偽,附以文辭來盡情表達要說的話,再經變化、融通以盡情揭示事物變化的凶吉,再通過大膽的聯想、感悟以盡情顯示萬物變化之神奇。)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26)(《易?鹹》)
  通過直覺感悟的聯絡潤色,《周易》便可"鼓之舞之以近神"了。
 後世中國道家、玄學、禪學的所謂"靜觀""玄覽""心齋""冥通""冥合""得意忘言""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儲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等體道悟玄的法術皆是《周易》之直覺思維的延伸與放大。
 嚴格地講,只有借助抽象的概念並遵循嚴格的程式和規則的邏輯才是思維,而形象思維,橫向類比思維,直覺感悟思維都屬於感性範疇,不能稱之為思維。他們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思維特徵,被一些人稱為思維,那是因為他們裡面不自覺的吸收了一些理性邏輯的因素在內,如果將理性邏輯從其中抽剝出來,這些形象、類比、直覺就純屬感性,這種感性動物身上也有,而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形象、類比、直覺這三種"思維方式"其實質都是一個東西,那就是八卦之母-太極-混沌。混沌,就是不清頭。
  雖然《周易》六十四卦"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囊括了宇宙萬物的變化,但其基本組成要素卻只有"-""-"。這一"-""-"所以能構成六十四卦,那是因為""""的排列組合不同所致,也就是說六十四卦的多樣性是建立在"-""-"不同的排列組合的基礎之上的,這就註定了《周易》注重組成六十四卦的八卦之間的相互關係、六爻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每爻與每卦整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樣是"-"爻(或"-"爻)因其所在的卦不同而意義迥異。如屯卦(圖15)最下麵"-"爻的卦意為"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是大吉;而大壯卦(圖16)的最下麵"-"爻的卦意為"初九:壯於趾,征凶,有孚",是大凶。同樣是"-"爻,在同一卦中,因所處的位置不同,"身份"也就差別很大。如坤卦(圖17)最下麵的"-"爻的卦意為"初六:履霜,堅冰至",位列第二"-"爻的卦意為:"六五:黃裳,元吉",最上面的"-"爻的卦意卻為"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其義相差之懸殊,完全是由於他們所處的位置所決定的。
    組成《周易》六十四卦的眾多的"-""-""""",其個體差異太少,而眾多的"-""-"""""所構成的"社會"關係卻又太複雜。《周易》這種對世界的認知方式是中國人重視人際關係,輕視個體差異的思維根源,也是中國人附炎趨勢人格的根源。
  在《周易》的卦象中,排在第二位和第五位的二爻、五爻佔有特殊的地位, "九五中正""九五至尊",它們在卦中所占的位置是《周易》所推崇的理想位置,而其它的一爻、三爻、四爻、六爻均屬"位不當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二爻、五爻分別位於下卦和上卦的中間。由於處於中間,所以它們的卦義總是吉利的,如乾卦(圖18)之"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之"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等等。並且在很多卦中,《周易》明確提出了"中行"思想,如"得尚於中行"(泰卦),"中行無咎"(夬卦)"中行獨複,以從道也"(複卦)"九二真吉,中以行正也"(未濟卦)等等。孔丘撰《易傳》時,將""的思想進一步明確,"天下之理的,而成位乎其中矣",並提出了"時中""中正""大中""剛中""柔中"""的概念。《周易》尊""的思想是儒教中庸思想的根源。
  與尊""為伍,《周易》也明確表現出了尊""的特徵。在比卦、臨卦、兌卦、否卦中, 都提出一個人、一個國家處理外部關係和內部矛盾,應遵守調和、親善的原則。如比卦,初六:"有孚,比之,無咎"即對待俘虜親善安撫,就不會有錯;六二:"比之自內,貞吉",六四:"外比之,無咎",即主張對內對外各種關係都要力求做到親和友善,安定團結,等等。這是儒教以和為貴的思想根源,更是中國人愛混合、愛雜交、好和稀泥的思想根源。
  從外表上看,《周易》最直觀的特徵就是它的整體性、封閉性、內部迴圈性。文王姬昌將八卦兩兩重疊組合演為六十四卦。這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具有先天的整體性與封閉性。因為在數學上,八個不同的符號兩兩組合的數目就是六十四,不可能多,也不會少。它這個整體,並不是六十四個符號的簡單拼湊,而是一個相互關聯,首位相顧,迴圈不息,自成系統的有機整體。
  從宏觀看,周易以乾卦(圖19)為開端,以未濟卦(圖20)為結尾。而"未濟"卻是沒有完成的意思。其卦象中的陰爻都在陽位,而陽爻都在陰位。且陰陽各爻完全被隔離,在形象上看,極端惡劣。這意味著是仍處於不合理不和諧之中,仍處於運動變化之中。它和上卦即濟卦(圖21)(既濟:就是圓滿完成)所組成的姊妹卦是在說-完成只是另一未完成的開始。這樣,它們便和位於開端的乾坤卦又相互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大循環。
  從局部看,六十四卦之間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二二相偶,非覆即變"。就是說六十四卦分別組成二十三個姊妹卦。如乾坤、剝複、損益、革定、否泰等。姊妹刮之間不是覆(兩卦卦象上下相顛倒。如泰(圖22)和否(圖23)),就是變(兩卦陰爻陽爻完全相反。如坎(圖24)和離(圖25))
  這種兩兩相鄰的姊妹卦形成了一個互補的相互迴圈的中系統。這個系統時刻在警示人們,否極泰來,樂極生悲。
  從微觀上看,每個單獨的一卦,也是一個個由六爻構成的迴圈的封閉的小系統。它和大系統一樣,反映了事物漸進變化、物極必反的過程。《周易》的這種一元整體性,是中國人整體思維、大一統專制思維的根源。
  這種內部迴圈性,是中國人不求甚解、愛兜圈子的思維根源。這個圈子很可怕,人們一旦中了毒,就會無藥可治。因為它可以使人湯水不進
  這個有機的整體,並不是僵化的,而是有彈性的,能伸縮的,能包容一切的。它之所以如此神奇,全有賴於六十四卦卦象與卦辭的模糊性、混沌性。
  在周易中,不存在清晰明確的"概念"。它所有的符號、文字,都是不確定、不清晰、非常模糊的。
  比如在《易傳》中,乾(圖26)象徵著:健、馬、首、天、君、父、玉、金、寒、冰、大、赤、良馬、老馬、瘠馬、駁馬、木果。坤(圖27)象徵著:順、牛、腹、地、母、布、釜、吝嗇、均、子、母牛、大輿文、眾、柄、黑。八卦是《周易》的最基本的"概念"了,然而,它們的"內涵""外延"都是很模糊而沒有界定的。它們的指代物,並不是理性推理的結果,而完全是感覺的結果。因而它們的指代物也是不確定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基本概念"就如此模糊,那由它們說演義出來的萬事萬物的面目混沌,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這種混沌性不僅不是《周易》的缺陷,反而是《周易》的強項。《周易》就是因為有了這種混沌而具備了無限的伸縮性與包容性。正所謂"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它不僅可以將自己五官所能感知的一切感性的認識統統裝進自己的乾坤袋中,並且它還能將外人的理性知識也""到自己的口袋裡,將它們消化成為自身混沌的一部分。它就象宇宙中可以吸納一切的黑洞,就象能將民主國家的一切先進發明都用來鞏固自己的專制的中國政府,就像可以吃一切"不乾不淨"也不生病的中國人的胃。
  面對外界的理性知識,中國人的反映是首先是恐懼,然後是新奇,再後是學習,最後是不以為然,嗤之以鼻:我還認為西洋天文有多神奇哩,列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說:"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27)(《列子》)。宋代的朱熹也曾說:"天包平地,地特天中之一物耳"。我們的祖先早就知道地球是一行星了。歐洲人創造了量子力學,那是受到了我們中國人的陰陽理論的啟發。歐洲人發明了電腦,那是我們中國周易八卦二進位制的功勞......中國人,靠吸收外來的營養生存著、壯大著。但自認為知道一切秘底的他們,從來也不領情。
  根據西方心理學家實驗觀察和統計,女孩較男孩主體意識成熟的早。女孩一般在幼兒時即開始細緻地注意她們與周圍人的關係問題,並設法將它們調整好。而男孩在這方面就遲鈍得多。所以中小學教師往往對女生有更多的好感。對於人際關係,成年女性一般也比男性敏感。女孩慣于整體觀察,而男孩則善於分析。如女孩總是將自己的玩具和用品(包括儀器和機器)保存的很完整,而男孩卻常常有意識地將它們拆卸開,要把裡面看可究竟。
  心理學家作過一些測試,證明女性遇到問題時傾向於做整體思考,而男性傾向於將有關事物分解劃開,進行個別分析。作為認知類型,女性屬於"場域依賴型",男性屬於"場域獨立性" 女性在認知時,習慣從整體環境出發。男性則不依賴於事物的整體環境。女性喜愛形象思維,女性善於利用自覺和體驗去判斷物件。男性則傾向於嚴格的抽象的邏輯思維。女性一般性格內向,平和,安靜,不愛爭鬥。而男性一般性格外向,急躁,容易衝動,愛爭鬥......
  中國文化所有的特徵,都屬於女性特徵。
  中國文化很神秘?如果你瞭解了女人,那你就瞭解中國文化的一切了。
  以周易為淵源的中國文化,就象一個妖嬈的、違法亂紀的女人。面對嚴厲、一臉嚴肅的執法者,她的生存、發展之道,就是"和為貴"、套近乎:
* 大哥,請坐,請坐,抽支煙,喝口水,"有話好好說"
* 什麽?abcd@#&?哎喲,大哥,小女子孤陋寡聞,沒有見過大世面,能不能講中國方言?
* "火箭"?那可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一千年前,當別人還在使用大刀長矛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火箭來打仗了。五百年前,我們就有全世界的一個航太飛行員了。他的名字現在不是還被你們用來給月亮山命名嗎?
* "足球"?那也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二千年前,我們就開始踢這玩意了。我們的足球明星高俅,你們知道嗎?那可比你們的小貝風光多了。他因為踢球踢的好,當上了我們宋朝的宰相。
* "共和"?我們史書商第一個紀年就是"共和"。我們在兩千多年前就"共和"了。
* "民主"?哎呀,那還用你說,我們的聖人早就教導我們:"民為貴,君為輕",何止是人民作主,我們的人民就是幹部的衣食父母,我們的幹部都是人民的公僕。
* "人權"?奧,那你們的資格就淺嘍,我們的聖人說,天地之下,人最大。而你們的先知卻告訴你們神最大。
* "千禧年""",對,對,2000年正是我們的龍年,你沒看到我們滿大街的商店都寫著"千禧龍"嗎?
* "上帝"?噯,弄了半天,我還以為你說誰哩。"上帝"呀,那可是我們祖先崇拜的神,咱們真是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不認自家人了。老弟呀,你看你一臉冷酷的樣子,都是自家人,別說兩家話。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千萬別客氣,來來來......
 如果你忍俊不住,沖她一笑,她就安全無虞了。如果你經不起她的誘惑,和她上了床,那你就完了。因為不是你征服了她,而是她同化了你。

第三,詭辯性。

 《周易》六十四卦是用來預測吉凶的。但是其中任何一卦所代表的吉凶都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每一爻的爻位變化而變化的。如屯卦(圖26),其卦辭為"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悠往,利建侯。"是一吉卦,但這一吉卦,一經具體的爻卦分析,就變得複雜、吉凶難辨了: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鐔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無虞,惟如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其初九尚未吉祥之意,而其上六就成了大凶之兆了。
 這種物極必反的吉凶互變,存在于《周易》的每一卦中。"易經"""即是變化之意。變,是《易經》的靈魂。這一點,《周易》表達的很明白:
"聖人設卦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焉乎!"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逐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變通者,趣時者也。"
"功業見乎變。"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28)《周易?繫辭》
 《周易》這種"先否後喜"(《易?否》)的吉凶互變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易?泰》))的福禍反復觀,是道教辯證思想的根源。道教繼承了《周易》的""的實質,並將之更加理論化、文字化了: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29)(《 老子?五十八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30)(《老子?二章》)
 這些還算是辯證,接下來,李耳就開始詭辯和混淆是非了:"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31)(《老子?二十二章》)(委屈就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窪反而能積滿,破舊反而能成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迷惑。)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32)(《老子?二十章》)(贊成與反對,相差能有多遠?善於惡,相差又有多遠?)
 "天下皆自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33)(《老子?二章》)(為天下公認的美,已經不是美而是惡了;為天下公認的善,以經不是善了。)
 到了道教的第二號人物莊周,其詭辯性就說得更白了: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有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34)(《莊子?齊物論》)(生的同時就是死,死的同時就生;正確的同時就是錯,錯的同時就是正確;正確的就任他正確,錯誤的就任他錯誤。所以聖人並不計較正確與錯誤,而只是客觀的反映自然之道。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區別嗎?果真沒有彼此的區別嗎?消除彼此的相互對立差異,就是道的關鍵。得到了道的關鍵,就像抓住了環的中間,就可以應付無窮的變化。""的變化是無窮的,""的變化也是無窮的。)
 "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唯達者知道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者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35)(《莊子?齊物論》)(沒有什麼東西不對,沒有什麼東西不可。所以,細小的草莖和巨大的頂樑柱,醜陋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從道的角度來看都是不分彼此的。萬物的分離,就意味著生成。萬物的生成,就意味著毀滅。其實無所謂生成與毀滅,一切事物終歸都是一樣的。只有通達之人才明白這個道理,因而將智慧寓於平庸之中。平庸就是用,用就是通,通就是得。達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就差不多了。順應自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就叫作道。)
 遵循著莊周的思路走下去,於是有人就得出了經典的詭辯怪論:"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卵有毛""雞三足""犬可以為羊""白馬非馬"......
 詭辯是否定絕對的相對主義的必然結果。而相對主義必然導致不可知論。而"不可知"正是道的本原-混沌。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純粹的相對主義,是一種純粹的不可知論,是辯證法、詭辯論的老祖宗。
 詭變和邏輯是兩種對立的思維方式,如果詭辯還算得上是思維的話。或者說,邏輯是思維,而詭辯是非思維。
 在詭辯中,生與死,是與非,此與彼等相互矛盾的概念,可以象蛇一樣相互遊移轉換。在邏輯中,其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嚴格杜絕、排斥這種蛇一樣思維的。
 邏輯的不矛盾律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思想不能互相衝突,不能前邊肯定了一個判斷,後邊又肯定另一個與之相矛盾或相反的判斷。其公式是:A不是非A
  邏輯的排中律是:在同一個思維過程中,思想必須明確,不能含糊不請。也就是說,在兩個矛盾判斷之間必須作出明確選擇,斷定一個為真,不能一個也不肯定,含含糊糊取其中間。其公式是:或是A,或是非A
    一個東西,是好的,同時又是壞的。一個判斷,是對的又是錯的。此類言語是邏輯所堅決杜絕的。
  邏輯是一種直線思維,詭辯是一種曲線式思維。
  宇宙是由曲線構成的一個整體,是處於運動變化之中的,是混沌的。
  人只有認罪,才可能被拯救。人自認為本性善良,最終會墮落為罪人。同樣,人類只有將宇宙這個整體割裂開,將曲線簡化為直線,將運動肢解為靜止,才能使混沌變得清晰。人類只有通過靜止、直線和片面才能最終認識運動、曲線和整體,就象數學,就象物理。
  當然,人的理性還是幼稚的,當人們用直線式的邏輯思維去探索終極真理時,不免會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比如當我們努力思考宇宙的空間問題時,就會感到一種失重般的炫暈: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緣?如果有,那它的外邊是什麼?算不算宇宙?如果沒有邊緣,那它還是不是一種物質?沒有邊界的物質還是物質嗎?不是物質,那位於宇宙之中的正在思考的""又是什麽?
  有位哲學家將此類用邏輯思維探討終極真理時所產生的自相矛盾用哲學語言嚴謹的描述為"二律背反"。並斷言,人的理性永遠無法認識宇宙的本質:本體。
  上帝為了使人能夠與耶穌一同做王,便給人留下了"未知"以激發人不斷的去思考、去探索,以使人能夠逐漸接近並最終掌握絕對真理。這個道路是漫長的,需要人有足夠的虔誠和耐心。
  但是,人總是愛偷懶和取巧的。可能是缺乏足夠的耐心,也可能是不夠虔誠,有人為了一下子得到絕對真理,於是便向""討教,將邏輯與詭辯相結合,造出了個辯證法。
  辯證法與詭變的唯一區別,就是辯證法沒有詭辯的那種標籤似的謬論"飛矢不動,白馬非馬,山與澤平"相比較,詭辯倒是一種"誠實的謊言"而辯證則是一種真正的、詭詐的謊言。
  當然,辯證法有自己的辯解:辯證法的內容是客觀的,而詭辯的內容是主觀的。內容的客觀性是辯證法與詭辯論的根本區別。這種辯解,最終使得辯證法與唯物論走在了一起。
  內容的客觀性是靠一個科學家、政治家說了算?還是幾個科學家、政治家說了算?多少科學家、政治家才能代表"客觀"?是全部的科學家和政治家?那他們之間存在的分歧怎麼辦?
  人對事物的認識總是由片面逐漸走向全面的,是由主觀逐漸走向客觀的。純粹的全面、客觀,人能得到嗎?唯物辯證法的錯誤,就是把人當成了神。
  在現實生活當中,所謂的內容客觀的辯證法,其實只是權貴手中翻雲覆雨的工具。昨天你還是毛主席最忠實的戰友,常勝將軍,今天就成了毛主席最大的敵人,吸毒將軍、逃跑將軍......
  在文革中,飽經"雲雨"的中國群眾將辯證法無奈地稱之為"變戲法""四人幫"被打倒後,一位大學的青年講師給學生們講辯證法,舉例說:"誰是這個世界上最壞、最可恨的人?那是江青。誰是世上最好、最可愛的人,那是毛主席。而他倆卻是一對夫妻,這就是辯證法"-真不知道它是在嘲諷中國的政治呢?還是在嘲諷辯證法。
  辯證法,今天的中國百姓仍在"學習"之中:獨裁不叫獨裁,而叫"民主集中"。專制也不叫專制,而叫"人民民主專政"
  《周易》蛇一般的詭辯、辯證,使得中國人棄機械、笨拙的邏輯思維之如糞土。使中國人可以繞開理性邏輯道路之艱難跋涉直接感悟或把握宇宙的"終極真理"-道,混沌。也因此使得中國人在理性科學上毫無建樹。
  雖然,《周易》將中國人的理性思維扼殺在搖籃之中,使中國的科學落後於西方,它是不是也因此讓中國人得以擺脫理性思考的痛苦而生活的無憂無慮,象道教所標榜追求的神仙一樣呢?
  不是的,人不是神仙。自從吃了智慧果之後,人便有了智慧。再想整日混混沌沌,人是作不到的。
  是人,就免不了要思考,就要追求真理。為了使人保持混沌,抵擋人類認識真理,《周易》便給人類的智慧安排了另一個差事:去觀察、研究事物的變化和相對性,也就是要求你把全部智力用於努力從""看出""來,用於努力從""看出""來,用於努力從"醜女"看出"西施"來,用於努力從"山之高"看出"澤之平"來,用於努力看出雞長了三條腿,用於努力將犬看成羊......這種努力,就是《周易》中所謂的"研幾"
  "子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36)(所謂幾,就是變化之細微,吉凶之端兆。)
  "動而未形,在有無之間者曰幾。"37
  "幾者,象見而未形也。"38
  所謂研幾,就是研究""。就是根據事物之變化細微徵兆,來預測事物變化的方向。而這正是用於占筮預測未來的《周易》之本質所在。所以,研幾,知幾,通幾,是研究《周易》的最高境界: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孔丘說:知幾一定很神奇吧,君子對上不諂媚,對下不輕辱,他們大概是因為知幾才能做到這樣的吧。)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終日伺機而動)(39)(《周易?繫辭》)
  通俗點講,""可以理解為機會。"知幾"就是善於察言觀色,"見幾而作"就是伺機而動。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人的神色一動,母野雞就高高飛起,飛了一陣子又集聚停落在安全的的方。孔丘說:"山梁上的母野雞,懂得時勢啊,懂得時勢啊。")(40)(《論語?鄉黨》)
  是君子,就應當"見幾而作",就應當"色斯舉矣,翔而後集",就應當"隨機應變信如神"
  "研幾"使得中國人能從""中研出"",從""中研出"",能從""中研出"",能從""中研出"",能從"原則"中研出"靈活"......"研幾"使得中國社會中沒有直的、硬的、原則的東西。使得中國社會中的一切均處於變化之中。
  在永遠的,沒有限制的變化之中,每個隨機應變的君子都象蛇一樣警惕地、不動生色地立著,觀察著別人的細微言行,"見幾而作",伺機而動。
  在中國社會平靜的外表之下,是世上最複雜的人際關係。人與人擁擠在一起,相互揣測、算計、勾心鬥角。如萬蛇纏繞。看看中國君子們的那一張張老謀深算的臉,那都是"研幾"的傑作。
  中了毒的中國人永遠不知道"一份誠實勝過一百分的狡詐"。不知道"一分的操守,勝過一百分的變化"
  就是知道了,也做不到。儘管誠實、操守比狡詐、變化更簡單。因為在蛇的國度裡,誠實、操守,就意味著永遠吃虧。而中國人是不甘心總是吃虧的。因為他們的靈魂沒有十字架撐腰,還總是受到蛇的誘惑。
  "見幾而作"的中國人,外表沉靜,其實活得最累!個個都不願吃虧的中國人,最終個個都吃虧!
  "大智若愚"是道教所標榜的最高人生境界,但其結果卻使得中國人個個都是"大愚若智"-真是蛇的詭計。
  (1)《易經?繫辭傳》
  (2)《周易?易傳》
  (3)《漢書?藝文志》
  (4)《易經?繫辭》
  (5)《老子》
  (6)《易?泰》
  (7)《易?否》
  (8)《易?鹹》
  (9)《易?歸妹》
  (10)《易?序卦》
  (11)《易?繫辭》
  (12)《易傳?文言》
  (13)(《易?繫辭》)
  (14)(《老子》?)
  (15)(《易?繫辭》)
  (16)(《易?繫辭》)
  (17)(《易傳》)
  (18)(《荀子?天論》)
  (19)(《易經?繫辭傳》)
  (20 (《易經?繫辭傳》)
  (21)(朱熹《詩集傳》)。
  (22)(《易?繫辭》)
  (23)(王充《論衡?蔔筮篇》)
  (24)(《易?繫辭》)
  (25)(《易?繫辭》)
  (26)(《易?鹹》)
  (27)(《列子》)
  (28 《周易?繫辭》
  (29)(《 老子?五十八章》)
  (30 (《老子?二章》)
  (31)(《老子?二十二章》)
  (32)(《老子?二十章》)
  (33)(《老子?二章》)
  (34)(《莊子?齊物論》)
  (35)(《莊子?齊物論》)
  (36)《周易?系此》
  (37)(周敦頤《通書》)
  (38)(張載《張載集?正象?神化》)
  (39)(《周易?繫辭》)

  (40)(《論語?鄉黨》)


沒有留言: